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47/074a8/c8c1f.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抗日山上守英烈 抗日山下颂英名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时政频道>要闻>正文

抗日山上守英烈 抗日山下颂英名

来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0 18:29:56

  8�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一群来自抗日山小学的青少年在志愿者的陪伴下,集体感受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与之前的祭扫活动不同,缅怀仪式后,少先队员们都拿到了一本《抗日山碑刻》的小册子。册子高清还原了碑刻内容,还将每块碑刻背后的英雄故事制作成内容严谨的AI短视频,大家可以随时扫码观看。

  由于受到岁月侵蚀,陵园里的碑刻文字日渐模糊。“碑文是烽火岁月最直接的见证,急需数字化保存。”抗日山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贺龙广解释,今年国家电网江苏电力(赣榆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下简称“抗日山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携带高清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对碑刻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制作成《抗日山碑刻》。

  抗日山是中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兴建的抗日烈士陵园。抗日山党员服务队是一支由国网连云港市赣榆区供电公�余名党员、团员组建而成的志愿服务队,其中青年占比�%。

  2015年起,团队依托抗日山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抗日山文化宣传,帮扶老兵及困难群众,利用AI技术挖掘传承先辈故事,向广大青少年传播革命先辈精神等活动,先后获得“江苏好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等荣誉。

  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

  打开《抗日山碑刻》,抗日山小学五年级学生郑守栋最先看到的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和小沙东海战烈士文碑刻。“我们扫二维码,里面就弹出视频,就像看电影一样。以前看碑上的字很多不认识,也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觉得他们特别真实,特别伟大。”郑守栋说。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碑刻记载,1943𻂋月,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引发了一场木船对铁艇的海战。在这场战斗中,16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

  贺龙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建设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起源还要追溯�年的青口战役。当𻂋月,为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打破日军海上封锁,打通与华中、胶东的联系,解决军队物资供应困难,进而控制陇海路,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图谋,八路军�师教𹟚旅在山东纵队񌾺旅的配合下,对日伪军发起青口战役。这场战役涌现出了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

  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位勇士以及全旅自抗战以来牺牲的烈士,1941𻂏月,八路�师教𹟚旅选定在赣榆西部马鞍山上兴建陵园安葬烈士。后来随着山上安葬的烈士越来越多,1944年以后,马鞍山改名“抗日山”。

  “最初只是想建一个纪念塔,当时天天打仗,1944𻂏񀙗日陵园才初步建成。”贺龙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截至目前,陵园共建�余座烈士坟墓,安葬�余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纪念碑上镌刻�位烈士的英名。

  四代志愿者接力服务老兵

  2015年,抗日山党员服务队成立,除了日常开展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外,服务队还将辖区内的老兵、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纳入到帮扶范畴。

  “看到服务队志愿者对老兵的关爱与帮助,让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抗日山党员服务队志愿者赵龙龙说,2012年刚进入公司他便被服务队活动吸引,并主动申请参加。

  在这个过程中,赵龙龙结识了抗战老兵马入营。1943年,出生于赣榆区班庄镇马朱孟村的马入营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新四军的人。“马入营”的名字就是他入军营第一天部队领导给起的。

  在赵龙龙的印象里,老人每次说起抗战的故事,眼睛里总能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坚韧。

  在马入营的讲述中,赵龙龙了解到当年他的亲人和邻里们如何惨死在日军屠刀下,了解到对敌作战时,敌军炮弹、飞机整天在头顶上飞,有时候需要连续几天几夜战斗,如果供给跟不上,战士们只能靠喝凉水、啃豆饼充饥,靠嚼辣椒、吃大蒜提神。

  “听了马老的讲述,再去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时候,心情格外沉重。”赵龙龙说,“正是有了墓碑上那些牺牲的烈士的付出,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生活。”

  事实上,抗日山党员服务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年前班庄供电站的“电驴子”服务队。1985𻂎月,时任班庄供电站站长的徐修起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他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红军贺财德。

  当时贺财德老伴去世多年,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自己在家独居。一到刮风下雨家中就会停电。了解情况后,徐修起立即安排专人前去处理,并很快成立“电驴子”服务小分队,帮助像贺财德一样的弱势群体。

  2003年,刘传强从第一任队长徐修起等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他的带领下,服务小分队发展𳗦个人的团队,并根据工作需要,把供电小分队更名为共产党员服务队。

  2015年,这支服务队正式定名为抗日山党员服务队,并从班庄拓展到全区各地,共组�支分队,常态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抗战老兵、助力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

  用AI传播抗日山故事

  2022𻂌月,94岁的老兵马入营的生命走到尽头。“每次见到他们一来,我父亲能高兴好几天。”在马入营的儿子马济向看来,抗日山党员服务队不仅仅是来检修电路、打扫住处,更重要的是陪伴老人回忆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倾听他的故事。

  赵龙龙告诉记者,对抗日山党员服务队来说,虽然马入营老人离开了,但还有一件老人的遗愿需要完成。

  马入营的不少战友当年都牺牲在战场上,并葬在了抗日山烈士陵园,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友,每年的清明节或建军节,马入营都要来到抗日山战友的墓前,并在无名烈士的墓碑前放上一束花。为了继续完成马入营的遗愿,抗日山党员服务队便接手了为无名烈士献花祭扫的任务。

  日子久了,抗日山党员服务队志愿者开始思考,除了祭扫,还能做些什么?

  “马老走后,我们不想让他的故事被遗忘,就一起商量用AI技术复原他的声音和年轻时的模样,做成二维码贴在相册里,扫码就可以听到声音,看到视频。”抗日山党员服务队志愿者茆峻铭说。

  今𻂌񀙒日,一份“会说话的相册”被送到了马老的遗孀钟昌凤手中。

  “老头子总说喜欢这个新时代,现在他永远年轻了。”钟昌凤说。

  受此启发,今𻂍�日,抗日山党员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利用AI技术复原了多位抗日山烈士的形象,并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馆旁,搭建起一座“时空照相馆”,为抗日山小学的孩子们营造了一场特殊的“重逢”,泛黄的历史影像与复原的战场场景交织,快门按下,现代少年�年前的战士“同框”。

  “我们收集了烈士档案中的照片、文字描述,通过AI图像修复技术还原容貌,再结合历史资料设计服装和背景。”服务队队员刘晓楠介绍,首批复原了彭雄、朱爱周񍃠位抗战英烈。

  “最初担心AI技术会让历史‘失真’,但看到孩子们摸着照片问‘彭爷爷的眼睛是不是这样的’,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抗日山党员服务队队长刘晓说,活动前他们特意邀请党史专家审核复原细节,“每一道伤疤、每一枚徽章,都有档案可查。”

  “原来彭雄爷爷牺牲时�岁,和我哥哥一样大。”看着照片中战士年轻的脸庞,抗日山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浩宇说。刘晓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活动后的问卷调查中,92%的学生表示“第一次觉得烈士像身边的人”。

  “帮扶老兵的过程,既是给予也是收获,青年志愿者们在奉献中得到成长,并将这种精神又传递给了青少年。”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责编:{getone name="zzc/mingzi"/}]
阅读剩余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