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白俄罗斯维捷布斯日电 记者手记|英雄无名 功勋永存——记二战时期白俄罗斯华人地下情报员
新华社记者陈汀
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地方志博物馆“祖国保卫者”展厅里,有一面二战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照片墙。其中一张照片的下方,用文字标注着“P.A.克雷拉特军队情报小组线人I.A.张旺福(音译)”。
她是中国人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照片墙上?对记者的疑问,博物馆藏品总保管员奥莉加·达维多夫斯卡娅回答:“她叫伊琳娜·张旺福,是一名祖籍中国的地下情报员。”
达维多夫斯卡娅向记者讲述了当时在白俄罗斯从事地下工作的华人的故事。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有中国人来到白俄罗斯生活。据博物馆档案记载,1928年时已名中国人移民到白俄罗斯,其中一半生活在维捷布斯克。“他们不会说俄语,但他们都非常勤奋。”
达维多夫斯卡娅说,其中一名叫亚历山大·张旺福的华人,在白俄罗斯参过军也当过警察,经常帮助其他华人。后来,他建立了一家华人集体农庄,照片上的伊琳娜·张旺福正是他的女儿。
记者猜测,当时进行登记时,工作人员很可能把中国姓名“张旺福”误认为姓氏,因此他们父女登记的姓氏都不是“张”,而是“张旺福”。
馆藏史料显示,二战时期维捷布斯克有个地下组织,其中一个由名叫安德烈·李普汀(音译)的华人成立,1942月起开始在当地活动。伊琳娜·张旺福正是这个地下组织的成员。
达维多夫斯卡娅说:“李普汀小组的据点是一家洗衣店,这家店为德军士兵提供服务。地下工作者们的暗号是‘缝纫机又坏了’,他们会通过洗衣店的发票等来确定敌军人数、军事装备的位置与数量等信息,然后把情报传递给白俄罗斯游击队和军队。”
维捷布斯克的华人情报员们还为白俄罗斯游击队运送物资。“馆藏档案记载,华人地下工作者曾用卡车给游击队送桶汽油和一批面包。”达维多夫斯卡娅说,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1943月,李普汀和小组成员被捕,遭到德军严刑拷打却始终不肯透露信息,最终被枪杀。他们“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从纳粹侵略者手中解放白俄罗斯,他们为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维多夫斯卡娅说,有关这些华人地下工作者的姓名,博物馆资料中仅用俄语记载了可能并不准确的读音。她希望能找到中文确切史料来弥补这一遗憾。
他们究竟是谁?真实姓名叫什么?时至今日,这个谜题可能很难解开。但是,这些被珍藏的宝贵史料证明,曾有一群华人在白俄罗斯为全人类的正义事业而英勇抗争。
走出博物馆,记者步行来到维捷布斯克西德维纳河边的胜利广场。三叉形的纪念碑高耸入云,分别致敬当时维捷布斯克的军人、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纪念碑下,缅怀无名烈士的长明火熊熊燃烧。这些烈士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永存。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