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2025年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的展馆内,“It’s all about mobility”的主题标语与展厅中密集陈列的电动车型形成呼应。
展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与雷诺新任首席执行官福兰的交谈同框画面,被视为欧洲汽车与中国制造“心脏”合作的一次现场演绎。
就在车展召开的前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其全球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技术平台及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神行Pro。
除了在电池热失控时确保不扩散、不起火,其还能维持高压系统稳定供电超1小时的高安全性能。其针对欧洲寒冷气候,在快速补能和极寒环境适用等材料体系的创新也被视为中国电池企业响应欧洲电动化需求的关键信号之一。
而在欧洲电动化率增长放缓的当下,全球动力电池一哥的当家掌门人现身欧洲车展有何用意,值得推敲。
亟需打破结构性困局
欧洲电动化正经历着矛盾的发展轨迹。大众、宝马等车企纷纷宣布放缓电动化转型节奏,但市场数据却呈现另一番景象。
SNE和MarkLines的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动化率已从23%攀升至26%,预计年底将逼近29%,意味着每四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纯电动车型,这恰恰折射出欧洲电动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长期以来,技术路线的单一化选择成为制约欧洲电动化的关键瓶颈。海外车企厂商长期聚焦高端三元电池,对磷酸铁锂技术的积累不足,导致在中低端大众市场缺乏竞争力。
但欧洲的电动化进程并未止步,只是由于结构性缺陷放缓脚步。
瑞典企业Northvolt于2024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其北美子公司也在2025年9月被法院宣告破产。其曾被是“欧洲动力电池的希望”,而其陨落也导致欧洲本土几乎丧失了量产合格磷酸铁锂电池的能力。
磷酸铁锂电池是支撑电动车价格下探至大众消费区间的核心要素,其成本比三元锂电池低,循环寿命则更高,但产能缺口的持续扩大使欧洲陷入被动。
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欧洲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开发和生产上至少落后中国5年,这一差距可能延续至2030年。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2025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将达327万辆,但动力电池产能缺口高达70GWh,即便所有规划项目如期投产也难以填补。
更严峻的是,欧洲电池产业链在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上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叠加本土电池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约50%的现实,迫使欧洲车企不得不依赖进口电池维持生产,既推高了成本又加剧了供应链安全风险。
欧洲本土电池厂的缺失,也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企业正集体在欧洲,尤其是匈牙利等国落子建厂。
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以及投入额外环保措施和沟通成本,但中国电池企业扩张步伐并未停歇。宁德时代欧洲总经理沈锋表示,预计将于明年初投产,希望扩大在欧洲电池生产,以满足宝马、Stellantis及大众汽车等汽车制造商的需求。
“中国模式”赋能转型
宁德时代等中国电池企业带来的技术和产能,确实为欧洲实现气候目标提供了现实路径。
宁德时代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规划产能达100GWh,建成后将为宝马、奔驰、大众等30个欧洲品牌供货。其与Stellantis集团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的50GWh合资工厂,这座总投资41亿欧元的磷酸铁锂电池基地计划2026年底投产,既满足本地需求又辐射全球市场。
这是锂电企业全球化扩张提供的一个范例。按照当前行业平均成本计算,该工厂满产后年营收可达75亿欧元,占宁德时代2025年预期总营收的约15%。
事实上,技术输出背后是中国企业更深层次的突破。
近两年,欧洲整车制造商都在不断扩大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以神行Pro电池为代表,标志着欧洲整车制造商接受宁德时代先进技术,其合作模式将更类似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宁德时代将更深参与整车厂的产品设计,共同定义高性能的电池和整车性能。
在宝马Neue Klasse纯电平台合作中,宁德时代为其提供的定制化电池技术不仅供应欧洲市场,还将随该平台于2026年同步登陆中国和北美市场;与奔驰的合作则展现技术信任的渗透——自2020年建立战略合作以来,宁德时代的先进技术已深度集成至奔驰EQ系列,北美即将上市的EQE SUV也将沿用相同技术标准。
这种技术共建、区域落地、全球复制的模式,使产能扩张超越简单的规模复制,形成平台化延伸优势。
市场份额的跃升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成效。有机构研报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宁德时代在欧洲市场份额已达35%,随着新产能释放,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40%以上,2027年有望突破50%。
另一边,区域优势正转化为全球竞争力。2025年1-7月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达37.5%,较202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宁德时代与欧洲地区90%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
当然,欧洲本土也在积极应对这种局面。欧盟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本土电池产业转型,并构建自主的电池回收体系;部分欧洲电池企业仍尝试与汽车企业开展技术共享。
事实上,欧洲电动化进程中的供需矛盾,也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期的技术流动与地缘博弈的演绎。这带给中国电池企业的,不仅是卖电池的增量机会,也是战略红利。而机遇之下,挑战并存。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