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呼吁抵制网络烂梗进入校园,此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视频中,这位老师发现学生喜欢说“唐人”,去网上搜索后才知道这是在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她气愤地说:“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作为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你可以嘲笑一些人卑鄙、没有道德,但不可以嘲笑生病的人。”
很多网友都为这位老师点赞,还有更多人在评论区里表达了对网络烂梗的反感,担忧它们会给当代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近年来社会舆论不是没有关注到网络烂梗可能带来的危害,有不少媒体和学者都曾发文批评网络烂梗在传播过程中造成的种种问题。但客观地说,当下仍有为数众多的黑话烂梗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喜爱”,甚至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也因此,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是,在严肃的批评和反对之外,奶茶视频APP到底应该如何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各种网络烂梗,了解其“烂”在何处。
说起来有些惭愧,“唐人”这个梗在网络上流行已久,笔者不是没有发现,也不是不知道背后的意思,但并没有太当回事。直到现在看到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同学们的视频,本人才猛然意识到,确实,不该这么说话啊。成年人尚且如此,心智还不成熟的小朋友自然就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影响。
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网络梗,本身也有好坏之分。有的梗很有趣,不仅能让大家会心一笑,而且很巧妙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有的梗就很恶俗,有违公共道德,有可能变成烂梗,“唐人”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所以,或许在态度鲜明地反对网络烂梗之前,奶茶视频APP首先应该分辨到底什么是网络烂梗,它们到底“烂”在什么地方?就像视频里的那位老师一样,把问题说清楚:当你脱口而出一个网络烂梗的时候,可能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侮辱。据她介绍,当学生们真正理解到“唐人”的意思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说过。
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对一切都好奇,喜欢模仿一切的人生阶段。如果只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说教,未必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一种可能是,因为怕被批评,孩子们就把网络烂梗转入“地下”,不在大人面前说而已。而如果家长、老师能耐心地进行解释,他们自然就会知道到底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需要家长、老师俯下身子,多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和想法。
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但到底该怎么引导、介入,是要讲方法、动脑筋的。就此而言,反对网络烂梗,不是一刀切地反对网络语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推进语言文字在网络空间内的规范化使用。视频里这位老师,就为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澎湃首席评论员 李勤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