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两部片子讲的明明是一件事 可一个让你眼眶发热 一个让你想把爆米花砸屏幕上?《里斯本丸沉没》刚上映那会儿 我朋友老陈在电影院哭得鼻涕都快出来了,散场后还在朋友圈发了一堆战俘和渔民的老照片,配文就俩字:“**谢谢**”。可没过俩月 《东极岛》一出来 他直接在群里吼:“这拍的啥?我爷爷当年救人的事 咋变成偶像剧了?”
老陈是舟山人,他爷爷确实参与过那次救援。他说小时候夏天晚上 老爷子常坐在门口竹椅上,摇着蒲扇 望着海,一句话不说。有回他问:“阿爷,你怕海吗?”老头愣了下,说:“不怕海 怕人。可人落水了 你还得下。”这话他记了三十年 直到看了《里斯本丸沉没》 才突然懂了。
那片子我没在电影院看 是在社区活动室的小投影上看的。音响还破 滋啦滋啦响 可当那段从海底捞上来的铁门画面出现时 屋里一下静了。那门锈得不成样,上面还有几个黑洞洞的弹孔 像被人用手指狠狠抠过。我旁边一个戴老花镜的大妈突然抽了抽鼻子,说:“这门……跟当年我家船舱那扇 一模一样。”
可《东极岛》就不一样了。我表弟小宇,高中生 特爱看大片。他冲着那个顶流明星去的 结果看完出来 一脸懵:“姐,那女战俘是哪冒出来的?我查了资料 船上根本没女人!”他还说,最离谱是男主跳海救五个人那段 跟打游戏似的,游得比海豚还快,最后还顺手从鲨鱼嘴里拽人出来。“鲨鱼吃人都来不及 还等着他来抢?”
说实话 我也纳闷。同一段历史,怎么拍出来差这么多?后来我问了在电视台做纪录片的老李,他喝了口茶,说:“区别不在故事 而在心。”他说《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为了找沉船 自己贴钱下海,有回氧气出问题 差点没上来。可人醒了第一句话是:“船的位置 记住了吗?”
“你见过这样拍电影的吗?”老李摇头,“人家不是为了拿奖 也不是为了流量,就是/p>
反观《东极岛》,听说投资好几个亿。可钱都花哪了?我堂哥在影视公司做后期 偷偷跟我说 九成海难戏是绿幕拍的 连浪花都是P的。“渔民的船 模型都比实物精致。”他笑,“导演要的是‘视觉冲击’ 不是真实。”
更让人生气的是宣传。我刷抖音,好几次跳出“来东极岛 找你的战俘恋人”这种视频 背景音乐还是轻快的电音。有个网红穿比基尼站在礁石上,摆pose说:“这片海 见证过爱情。”我直接手滑举报了。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啥吗?《里斯本丸沉没》当初差点没人敢放。老李说 有平台嫌它“不够商业”,还有人觉得“外国人故事,国内没人看”。可就是这么一部没人看好的片子 现在票房破亿,连国外都买版权。而《东极岛》,宣传吹上天 结果上映十天就下架 豆瓣评分**4.3** 评论区全是“**烂片**”“**侮辱历史**”。
有人说 《东极岛》好歹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这事。可真知道了吗?我问小宇:“你知道当年救人的渔民姓啥?”他挠头:“好像……姓林?不对 姓王?”他只记得男主叫“阿海”,帅,会潜水,还会谈恋爱。
可真实的故事哪是这样的?我后来翻资料 看到一份口述记录 是个叫**阿财伯**的老渔民说的。他说那天风大,船小 他和兄弟俩划了七八趟 一趟救五六人。“水里的人像落汤鸡,抖得厉害 可看到我们,还点头,说谢谢。”他说他不懂英文,可那个“thank you”,记了一辈子。
《里斯本丸沉没》里就有段录音 是当年战俘写的信,被人译出来:“我们以为会死,可那些渔民来了 他们不怕/p>
有人说 电影嘛 总得加点戏。可加到连基本事实都不要了,算啥?战俘船上没女人 这是查得到的;渔民是集体出动 不是靠一个少年英雄;就连那场海难,都没那么多爆炸和追杀。
最让我难过的 是结尾。《东极岛》男主死了,慢镜头 烟花炸开,画外音说:“有些光 生来就是为了熄灭的。”可真实的历史里,光不是一个人的,是那一整片海上的小船,是三百多人接力传递的火把,是几十年后老兵跪在沙滩上说“谢谢”的那一声哽咽。
前两天我回老家,路过海边,看见几个小孩在礁石上跑。一个摔倒了,其他孩子立马围过去,拉他起来。我忽然想 救人这件事 或许从来就不需要那么多口号和特效。就像老陈爷爷说的:“人落水了,你还得下。”
《里斯本丸沉没》赢的 不是技术,不是投资 是那份“**我得把这事说清楚**”的执拗。而《东极岛》输的 也不是演技 不是流量 是把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当成了可以随意打扮的模特。
现在网上还有人在吵 到底哪种电影才算“好”?可我觉得,答案可能藏在那扇从海底捞上来的铁门上 藏在老兵颤抖的“谢谢”里,也藏在阿财伯记得的那句“thank you”中。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