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跨越山海,将中国人民的苦难扛作自己的责任?
这一段段抗战史,是面向未来的启示。
1936年,当埃德加·斯诺提着旧皮箱踏上陕北高原时,这位美国记者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被代代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80多年过去,这只手提箱静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旁是斯诺佩戴过的红军八角帽,虽已褪色,五角星依然夺目。
这是展览展出的斯诺采访时用过的旅行箱。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周年之际,“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日在国博揭幕。
本次展览选多位给予中国抗战支持的国际友人,还余个国际组织,展余件套实物余张照片,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
步入展厅,沉稳的灰墙之间穿插着明快的颜色,寓意在艰苦环境中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心与必胜决心。展厅内,一件件珍贵展品背后,每一位国际友人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抉择,打动人心。
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名媒体人员在参观雕塑《国际友人在延安》。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人道主义的朴素坚守——
一块复原展示的难民收容所标牌将人们拉多年前南京城的血色记忆。
厚厚几本《拉贝日记》记录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万国红十字会”臂章见证国际友人的援助支持……珍贵展品还原历史。
南京大屠杀期间,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为首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绝境中万中国平民撑起“生命保护伞”。无关国籍与利益,只源于对“人”的基本尊重。
驻足于史料前,观众赵先生感慨:“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黑暗历史,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对'人道主义'最朴素的坚守,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当今世界,这依然是稀缺却珍贵的力量。”
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名媒体人员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生死相托的人间大爱——
展览首次展出一批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重要援助。其中包多人次轮流参与飞行任务,236名飞行员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回望十四年抗战史,既有前线的奋勇战斗,也有穿越硝烟的医者仁心。
美国医生马海德辗转抵达陕北高原,帮助抗日根据地筑起健康防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冀中前线创造“流动手术台”的奇迹;印度青年医生柯棣华主动请缨留守太行山区,将年轻的生命融入华夏大地……
这些“同行者”的选择,早已超越“援助”的定义,指向将“小我”升华为“大我”的深刻追求。
这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飞虎队”P-40战斗机模型(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穿透万里的正义之声——
展览第一单元聚焦外国记者,第一位便是埃德加·斯诺。展厅入口处多媒体展示的《红星照耀中国》书影格外醒目。
“展览以外国记者开篇,就是要告诉大家,历史的真相是由他们突破层层封锁,通过笔和相机披露出来,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展览策展人黄黎说。
在展览尾声亮相的一张特殊唱片令人动容,犹闻民族解放的号角,震撼人心。
1941年,美国黑人歌星保罗·罗伯逊灌制唱片《起来》,包括《义勇军进行曲》首歌曲,并将唱片版税及发行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表达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一首激励四万万中国人奋起抗争的战歌,传向世界各个角落,给反法西斯战争带来希望和力量。
以史为镜,照见当下。
抗战时刻,正义的选择可以汇聚成照亮世界的光;和平年代,跨越国界的正义始终是人类前行的力量。唯有坚守正义、携手同行,才能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