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Redmi的“人格化身”,是行走的流量密码;如今却因“泄密”与“利益冲突”黯然离场。王腾的落幕,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整个“KOL式高管”时代的警钟。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在台前奔跑的市场人,也写给每一个在流量与规则之间挣扎的职业经理人。
9月8日的那个下午,我的手机比往常震动得更频繁一些。点开几个行业微信群,满屏都是关于王腾的截图和讨论。起初我以为是谣言,直到看到他亲自发出的那条道歉微博,五个字——“接受该有的代价”。
那一刻,我没有吃瓜的兴奋,心里反而沉了一下。
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从业者,王腾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类“KOL式高管”,奶茶视频APP太熟悉了。奶茶视频APP看着他们崛起,看着他们如何利用个人IP为品牌带来巨大的声量,也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他们走在那条钢丝上的风险。
他的陨落,不是一个孤立的八卦事件。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奶茶视频APP这个时代,大厂“明星高管”们最真实的光环、困境、诱惑与陷阱。所以,我想写下这篇长文,不为追逐热点,只为借由这一个案,进行一次深度的、属于奶茶视频APP从业者自己的复盘。这不仅是关于王腾的故事,更是关于奶茶视频APP每一个人的警示录。
“KOL式高管”的诞生与黄金时代
要理解王腾事件的冲击力,奶茶视频APP必须先把他放回他所属的那个“物种”——KOL式高管——的进化史中去。
在传统的商业世界里,高管是藏在幕后的。他们是决策者,是管理者,但不是品牌的“代言人”。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由市场部通过广告、公关稿、代言人这些标准化的工业流程来完成。高管们只需要在财报会议或者战略发布会上,用冷静克制的商业语言,对投资人和媒体负责。
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信息的传递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这座“大教堂”,而是变成了无数个社交节点组成的“大集市”。消费者不再相信那些经过层层包装的官方辞令,他们渴望更直接、更真实、甚至带点“火药味”的交流。
在这个背景下,第一代“KOL式高管”应运而生。他们的开山鼻祖,无疑是雷军。
雷军做的,是一件颠覆性的事。他脱下西装,换上凡客诚品的T恤和牛仔裤,像一个数码发烧友一样,在微博上亲自回复网友的提问,分享对产品的热爱。一句“Are you OK?”让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调侃、被亲近的“网红”。这种姿态,为小米赢得了第一批最忠诚的“米粉”,也为后来者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这条路很快就变得拥挤起来。奶茶视频APP看到了华为的余承东,那个被网友戏称为“余大嘴”的男人,他用“遥遥领先”和看似“吹牛”的豪言壮语,一次次为华为的产品定下了高调,也点燃了市场的期待;奶茶视频APP看到了理想的李想,他像一个偏执的产品经理,在社交媒体上详细剖析自家和友商的产品,用深度思考和坦诚交流,构建了用户对品牌的独特信任。
王腾,正是这个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他的职业路径,完美契合了成为一名优秀“KOL式高管”的所有要素:
产品出身,懂技术:他最早是产品经理,对手机的每一个元器件、每一项参数都了如指掌。这让他有能力和最挑剔的发烧友直接对话,而不是像个传声筒一样背诵公关稿。市场操盘,懂营销:后转战市场,让他懂得了如何将枯燥的技术语言,转化为消费者能够感知和兴奋的营销语言。他知道用户的“爽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挑动市场的情绪。他在Redmi的操盘,可以说是将“KOL式高管”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Redmi的品牌定位是“极致性价比”,它的用户,是对技术参数极度敏感的年轻群体。对于这群人,任何华丽的广告都显得苍白。他们需要的是“干货”,是“内幕”,是你敢不敢把参数表拉出来跟对手“不服就干”。
王腾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的微博,不像一个官方账号,更像一个资深数码博主的个人主页。他每天高强度地与网友互动,其核心打法有三板斧:
“挤牙膏”式预热:在新品发布前,用暗语、代号或者“不经意”的图片,一点点放出细节,把一场发布会变成一场持续数周的“猜谜游戏”,让粉丝全程保持高度参与感和期待感。“拉踩式”对比:继承Redmi“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风格,他常常在微博上点名道姓地与友商进行参数对比,言辞犀利,火药味十足。这种“真实”的商战,远比公关稿里的“隔空喊话”更能激发用户的讨论和站队。“接地气”式互动:他会坦诚回应用户的吐槽,甚至主动捞出一些负面评论进行解释。这种姿态,极大地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让Redmi的品牌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可以说,王腾以一己之力,为Redmi构建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舆论场。他就是Redmi品牌的“人格化身”,是行走的“流量密码”。在流量成本日益高昂的今天,拥有一个王腾这样的“KOL式高管”,是无数品牌梦寐以求的。
然而,命运所有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条将他推上神坛的流量钢丝,也恰恰是那条最终将他拽入深渊的引线。
在“市场预热”与“违规泄密”之间
在小米的通报里,“泄露公司机密信息”是第一条罪状。
对于圈外人,这六个字听起来黑白分明。但对于奶茶视频APP这些一线从业者,它背后那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才真正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在奶茶视频APP日常的工作中,“有效预热”和“违规泄密”之间,往往没有清晰的楚河汉界。
一场新品发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从产品立项到最终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协议。何时释放第一条信息?节奏如何?通过什么渠道?信息颗粒度多大?这背后是一套被称为“Marketing Cadence”(市场节奏)的精密排期。
“KOL式高管”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正是那个最前线的、负责“火力侦察”和“心理战”的尖兵。他们需要不断用一些半遮半掩的信息,去挑逗市场的神经,去试探用户的反应。
奶茶视频APP来设想几个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
场景一:供应商的“暗示”
一款新手机即将发布,搭载了与索尼联合研发的最新传感器。按照官方排期,这个核心卖点要在发布会前三天才可以公布。但作为品牌总经理的你,为了抢占舆论高地,提前一周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自己参观索尼总部的旧照,配文:“和老朋友聊了聊,未来影像可期。”
这算预热还是泄密?从营销角度,这是绝佳的“引子”。但从风控角度,你可能已经向竞争对手和整个供应链,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场景二:技术的“剧透”
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快充技术,内部代号“闪电”,预计在年底的旗舰机上首发。作为高管的你,在一场直播中被网友追问充电速度,你回答:“年底大家会看到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这算不算泄密?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经理因此推断出你的研发方向,并加速了自家类似技术的推进,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场景三:无意的“破绽”
你拿到了即将发布的新机,按规定不能公开任何外观。但你为了展示新机的拍照效果,拍了一张办公室窗外的风景照发到微博。结果,照片的EXIF(元数据)被技术爱好者扒出,暴露了新机的型号和部分摄像头参数。
这算不算重大泄密事故?在严格的保密条例下,是的。
这些场景,几乎是所有“KOL式高管”的日常。界定“预热”与“泄密”的关键,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授权”和“时机”。你所透露的信息,是否在官方授权的时间点、通过授权的口径发布的?
王腾的问题,极大概率就出在这里。
当一个高管的个人IP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我即品牌”的幻觉。他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品牌好”,是为了KPI,为了声量,为了压过友商。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他可能会开始绕过公司复杂的内部审批流程,凭借自己的“网感”和“手感”,去释放一些他认为“无伤大雅”的信息。
他可能觉得,提前一周透露一个卖点,能帮团队更好地预热。他可能觉得,在和粉丝互动时多说一句“内幕”,能增强粉丝的粘性。他甚至可能在与媒体、供应链伙伴的私下交流中,为了展现自己的“坦诚”和“资源”,透露了某些尚未公开的产品路线图(Roadmap)。
对于他个人,这或许能换来粉丝的追捧、媒体的头条,以及个人IP的再次增值。但对于公司这台精密的机器,任何未经授权的“抢跑”,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打乱供应链节奏:过早公布元器件信息,可能让供应商陷入被动,影响价格谈判。给予对手反应时间:底牌提前暴露,竞争对手就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自己的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进行精准打击。破坏发布会高潮:发布会是营销的顶点,如果核心信息都被泄露光了,发布会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挑战内部管理权威:如果一个高管可以随意打破保密规则,那公司的制度将形同虚设。小米作为一家以高效和严格的流程管理著称的公司,对此类行为的容忍度必然极低。奶茶视频APP可以想象,当内部的监察部门复盘时,很可能发现王腾的行为已经多次、甚至系统性地越过了那条红线。
王腾的案例,给奶茶视频APP所有站在台前的市场人上了一堂最沉重的课:你的个人光环,永远不能凌驾于公司的规则之上。流量是公司给你的,权限也是。当你的行为开始威胁到公司的核心利益时,收回这一切,也只是一封邮件的事情。
不可饶恕的“利益冲突”
如果说“泄密”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原罪”,那么“利益冲突”则是所有大厂文化里,那条绝对不容触碰的、闪着红光的万伏高压线。
这是真正的“职场死罪”,一旦触犯,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
一个手握Redmi这种亿级出货量品牌的市场总经理,他手中的权力有多大?奶茶视频APP不妨简单罗列一下:
巨额的市场预算:从数千万到数亿不等,这笔钱将决定与哪些广告、公关、活动、MCN机构合作。顶级的媒体资源:谁能首发评测?哪家媒体能获得独家专访?这些资源对媒体就是生命线。海量的KOL合作:选择与哪些数码博主合作,费用是多少,送测的机器给谁,都由他拍板。庞大的供应链信息:他能接触到大量的供应链信息、成本信息和未来的技术规划。每一个权力背后,都对应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寻租空间。而“利益冲突”,正是指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了抵触。基于行业经验,奶茶视频APP不难推演出几种最常见的“利益冲突”场景:
“裙带关系”输送:这是最经典的一种。比如,让自己的亲戚、朋友注册一家公关公司或MCN机构,然后利用职权,将公司的项目和预算,大量地导向这家“自己人”的公司。即便报价合理,这种行为本身也构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期权式”腐败:这种方式更为隐蔽。比如,你在选择一家初创的营销技术公司作为供应商时,私下以极低价格,通过代持等方式,获取了这家公司的部分股权。你利用公司的资源和项目,帮它快速成长。几年后,你离职套现,获取巨额回报。你没有直接收受贿赂,但你利用了公司的平台,为自己未来的利益铺路。信息差套利:你知道公司下一代产品将与某个影像品牌联名。你提前利用这个内部信息,投资了这家影像品牌母公司的股票。这就构成了类似“内幕交易”的行为。“资源置换”私用:你手中有大量的评测样机和KOL合作资源。你可能将这些本该用于公司营销的资源,挪用到自己私下运营的社交账号上,为自己个人牟利。奶茶视频APP无从得知王腾具体触犯了哪一条。但小米内部通报的措辞是“存在”利益冲突,这说明监察部门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近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治内部腐败和利益冲突。这背后,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选择。从阿里巴巴的“廉政合规部”,到腾讯的六条“高压线”,再到华为深入骨髓的“反腐”文化,无一例外。
为什么?因为利益冲突和腐败,就像一种癌症,它会从内部侵蚀公司的根基。它破坏了公司赖以生存的“公平”和“信任”文化。如果一个员工的升职加薪,不是靠能力,而是靠与上级的利益勾兑;如果一个供应商的合作,不是靠方案,而是靠回扣,那么这家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会流失,整个组织的效率和创造力都将被摧毁。
所以,当小米的“职业道德委员会”出手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这个部门,通常是独立于业务线,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的“锦衣卫”。他们的调查,不讲情面,只讲证据。
王腾的事件,再次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警示奶茶视频APP所有人:你的才华和业绩,可以为你带来高薪和职位,但永远不能成为你触犯职业道德底线的“豁免金牌”。在诚信(Integrity)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价的余地。一旦越界,前路归零。
组织的“手术”与品牌的“风险”
当通报发出的那一刻,一系列冷静、高效、甚至有些残酷的“切割”动作,迅速展开了:
身份剥夺:微博认证被第一时间撤下。那个与小米/Redmi强绑定的“王腾Thomas”IP,在组织层面被强行解绑。系统驱逐:OA账号暂停,意味着他被瞬间踢出了公司的信息流转系统。平台封禁:快手账号被封,抖音停更。这背后很可能有公司的介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这一系列动作,像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将一个曾经与组织紧密相连的“病变器官”迅速切除,以保证整个机体的健康。
这就是大公司的运转法则。组织不依赖于任何个体,无论这个个体曾经多么重要。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当一个成员的行为威胁到这个目标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切割。
王腾的道歉信里写道:“非常不舍离开”。我相信这是真情实感。他在小米工作多年,这里有他的青春和高光时刻。但现代商业社会,情感和贡献,在铁的制度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你的功劳,公司已经用薪水、奖金和期权支付过了;而你的过错,则需要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来偿还。
这场“切割”也给所有热衷于打造“高管IP”的公司,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一个品牌过度依赖一个“明星高管”时,这种切割会给品牌带来多大的伤害?
短期内,Redmi无疑会陷入一个“营销真空”。谁来接替王腾?新的负责人能否延续他那种高互动的营销风格?那些冲着“王腾”这个IP而来的粉丝,是否会因此流失?
这也提醒奶茶视频APP,IP可以是品牌的放大器,但也可能成为品牌的“单点故障风险”(Single Point of Failure)。
一个健康的品牌,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形象,它依赖于产品、技术、文化和价值观的合力,而不是仅仅捆绑在某一个人身上。公司在享受“高管IP”带来的流量红利时,必须同步思考:
如何建立防火墙:将高管的个人言论与公司的官方立场进行适度隔离。如何培养矩阵:不能只有一个“王腾”,而应该是一个由多位产品经理、工程师组成的“IP矩阵”,形成“铁打的营盘”。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对“KOL式高管”的言行和外部商业活动,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对王腾的处理,虽然短期内对Redmi造成了阵痛,但从长远来看,也是一次必要的“风险出清”。
给所有同行的反思
王腾事件,就像投入湖面的一块巨石,涟漪至今未散。作为身处其中的一员,除了围观和感叹,奶茶视频APP更应该从中汲取一些能指导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教训。
第一,关于能力与人品:永远不要让你的才华,为你的人品埋单。奶茶视频APP这个行业,从不缺少聪明人。但越往上走,你会发现,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不是业务能力,而是他的职业操守。
第二,关于公与私:清晰地划清你与公司的边界。公司的平台成就了你,但要时刻保持清醒:你是谁?你代表谁?你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不要将公司的资源,错当成自己的能力;更不要利用公司的平台,去实现个人的私利。
第三,关于规则与敬畏:永远不要去试探规则的底线。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红线”。这些规则不是写在纸上装点门面的。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对规则保持敬畏,是你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第四,关于流量与IP:审慎地管理你的个人品牌。个人IP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享受流量红利时,更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谨言慎行,爱惜羽毛。
写到这里,思绪万千。
王腾的离开,或许标志着一个“KOL式高管”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未来,大厂对于这类角色的管理,必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而对于奶茶视频APP每一个从业者,这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
在追逐KPI、追逐流量、追逐晋升的道路上,奶茶视频APP是否还记得,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最根本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或许,就是那两个最简单,也最难做到的词:诚信与敬畏。
与所有同行共勉。
作者:Kaysen用户研究 公众号:Kaysen用户研究
本文由 @Kaysen用户研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