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徐曼曼)金秋九月,承载着工业记忆的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内,激荡起数智变革的新浪潮。9月5日至8日,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辽宁沈阳举行。这场汇聚全球产业力量的盛会,不仅展现了工业互联网从 “概念落地”到“价值深耕”的进阶路径,更揭示出在AI与工业深度融合下,中国制造业重构生产逻辑、竞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脉络。
数智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走进大会创新成果展区,科技的魅力扑面而来:机械臂辅助分拣物料、工业机器人快速完成高精度焊接、智能检测设备捕捉微小故障……这些“会思考、能协作”的智能设备,早已不是工业数字化的“新鲜样本”,而是AI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耦合的常态化实践。
9月5日,在沈阳举行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展览区现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工程师在调试具身智能操作系统。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展区内,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由辽宁辽河实验室科研团队研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赋能多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不同任务。
这些机器人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效精准的作业,核心在于它们都搭载了沈自所自主研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这个被视作“工业大脑”的核心系统,正驱动着机器人在跨场景协同“智造”领域实现新突破。
与往年“平台 App”唱主角不同,本届大会上“工业大模型+AI 智能体”成为焦点。一批大模型已从单纯的“聊天工具”进化为强大的“工业大脑”,承担起工艺优化、故障诊断、代码生成等关键任务。例如,鞍钢集团利用智能模型优化钢水处理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15%,废水排放减少21%。用“人工智能+”辅助生产和决策,企业的良品率、能耗比等指标均有改善。
广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贾春英介绍说,“传统质检依赖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如今的‘视觉系统+场景AI智能体’,可以做到精准判断如同‘老师傅’。再比如焊接工序通常耗时长、依赖专业工程师,奶茶视频APP通过‘3D视觉+焊接轨迹智能体’,5分钟即可自动生成轨迹并执行焊接。还有人工作业的规范性,从前靠员工培训、靠个人自觉,现在可以让AI学习标准视频和文本,生成场景智能体来判断作业是否规范。”
从大会展区到企业车间,数智融合的变革力量更为直观。
大杨集团围绕定制生产全流程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智能悬挂式高速分拣与存储系统” 获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采用双轨设计、单件流水模式,智能裁剪生产线运用国际先进3D投影技术,按CAD版型数据处理系统传输的尺寸,实现 “一衣一款”精准切割,相比传统裁剪节省10%-30% 用料成本。
科德数控基于龙芯中科服务器的国产化AI平台完成核心搭建,实现DeepSeek-R132B推理模型的本地流畅运行;在加工工艺优化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行业产品零件的AI应用验证工作,可显著缩短加工节拍,提高加工效率与加工精度,同时有效降低刀具损耗。
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趋势:将人工智能嵌入工业生产,带来的不只是生产流程“形”的优化,更是产业价值“质”的升级。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借助数智化突破增长瓶颈,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选项”。
多管齐下,推动工业互联成势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正是工业互联网将冰冷设备数据转化为火热生产力、让生产要素打破壁垒互联互通的生动注脚。
“过去谈工业互联网,多是单一技术‘单点突破’,现在是多技术‘融合赋能’,这是工业互联网效率提升的关键。”多位参展企业负责人达成共识——随着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无人机、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耦合,技术融合已成为推动工业互联向高效化、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抓手。
9月6日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展示的工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技术融合的同时,工业互联网的场景渗透也在加速。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超1.5万亿元。“量”的增长背后,是应用场景从‘生产端’向‘全链条’延伸。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庞松涛表示,工业互联网是“人工智能+”的主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加速工业互联网作为战略基础设施的数字产业化,并将定义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范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与场景的双重驱动,正催生出人形机器人、超大型智算中心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在大会上,多个智算中心项目落地、多个工业软件创新联盟、多个项目集中签约,彰显出技术与场景双重驱动下,我国在未来工业核心领域的布局决心。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巨大机遇,地方政府如何做好“引导者”与“服务者”?辽宁抛出解题思路——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胡强从五个角度系统性总结了辽宁数智化转型经验。
一是鼓励关键技术创新,让科研院所担当“科技尖兵”;二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超前布局规划、占据关键点位;三是建设高质量公共数据仓,构建工业专业知识库;四是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由点及面逐步贯通全产业链;五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既懂行业知识又懂人工智能。
胡强表示,AI与产业的融合需要理性、冷静和务实的态度,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求全,应聚焦优势、夯实基础。“广大企业应立足实际、做好自己,专注于提升自身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成从感知、认知到觉知的逐步进阶。”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宇建议,转型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工艺,找到效率最高的地方逐步迭代,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向工业智能云的升级,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迭代数据积累、不断产生价值的过程。
工作人员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进行机器人展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放眼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早已不是“单点突破”的零散探索,而是关乎产业未来、经济格局的战略布局。
“人工智能将推动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深度融合,以此来助推工业进一步发展。”首次参加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皮埃罗・斯加鲁菲表示。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我国制造业“向新”“向智”进阶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数智引擎的驱动下,产业正迈向跃迁新程,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工业未来已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