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97/9c327/65a1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创新在一线丨轻点按钮,万吨货物已通江达海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在一线丨轻点按钮,万吨货物已通江达海
首页>时政频道>要闻>正文

创新在一线丨轻点按钮,万吨货物已通江达海

来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0 11:37:29

本报记者 田国垒 本报通讯员 马辉

阅读提示

智慧化的跃升让古老运河澎湃新动能,也为奋斗者们搭建起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龙拱港的工人们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着内河港口智能升级的时代答卷。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码头工人”,而是驾驭智能装备的科技工匠、保障系统运行的技术尖兵、推动效率革命的创新先锋。

绿意葱茏的京杭大运河龙拱河畔,巨型岸桥如钢铁巨人般屹立,自动化场桥吊具灵巧地上下舞动,无人集装箱卡车在码头、堆场、铁路作业区有序穿梭。繁忙景象中,却鲜见人影,数百米外的龙拱港远程控制中心,岸桥司机张涛正全神贯注,通过屏幕和手柄,精准操控着设备,抓箱、起吊、落位,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游戏”之间,万吨货物已通江达海。

这里是全流程无人化及无人运输常态化的内河集装箱港口——济宁港航龙拱港。从传统散货码头到智慧化集装箱枢纽的华丽转身,改变的不仅是港口的面貌,更重塑了新一代港口工人的技能图谱与职业荣光。

从“一眼望到头”到“一屏掌乾坤”

“以前每天就是用传统吊车装货、卸货,日复一日,来来回回,日子一眼望到头。”张涛,这位在传统港口干了近十年的“老司机”,曾以为职业生涯已无波澜。三年前的龙拱港,还是一个装卸煤炭、砂石等散货的小码头。2021年6月,龙拱港启动集装箱泊位建设,将海港的自动化、绿色化理念引入千年运河,自动化岸桥、全自动场桥、无人集卡等崭新的智能装备陆续就位。面对转型,张涛没有犹豫,从零开始攀登技术新峰。

张涛赴青岛、日照等先进海港,学习数字化机械操作。汗水浸透工装,换来了惊人的蜕变。他和班组成员练就了1人同时操控4台场桥的硬核本领,2分钟内完成一次收发箱作业,人工干预准确率100%,作业效率较初期飙升80%。

与张涛经历相似却更显传奇的,是一支由23名转岗煤矿女工组成的“智控班”。班长宋文庆动情地说:“从煤矿后勤到港口前沿,奶茶视频APP的人生轨迹被智慧港口彻底改变。”她们曾是安居煤矿的洗衣工、面点师。当煤矿关停、港口建设急需人才时,她们毅然报名,成为国内第一批内河港口岸桥女司机的“种子选手”。在青岛港特训期间,盛夏的金属扶手烫得需裹湿布才能触碰,恐高的成员站在几十米高的平台上双腿发抖,却硬是咬着牙完成每日攀爬。她们将操作界面截图打印成册,把设备按钮编成“和面、醒发、蒸制”的口诀,白天苦练实操,夜晚复盘录像。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是她们蜕变的见证。

学成归来,挑战才真正开始。面对龙拱港尚未组装调试、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设备,她们蹲守在堆场,在50摄氏度高温的地面上反复调试。通过动态记录参数、优化操作流程,她们在岸桥作业中实现了“人机协作、空间互补”。这支“娘子军”先后荣获济宁市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班长宋文庆更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全国班组长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技术团队筑牢智慧基石

智慧港口的流畅运转,离不开幕后技术团队的坚实保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是龙拱港保持领先的双引擎。

盛夏8月,酷暑对无人设备是严峻“烤”验。流动机械班组化身“神经中枢守护者”,超前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无人集卡等关键设备的液压系统、散热装置、供电线路进行精密“体检”。他们运用红外测温仪,如同进行“血管造影”,精准定位压力隐患。技术员们更是巧思妙想,通过调整液压系统主通风电机转速方向,实现了设备“降温、降耗、提效”三重突破,确保无人车队在热浪中“元气满满”。

面对自动化系统运行中的复杂难题,龙拱港各部门联合,邀请顶尖技术团队入港“会诊”。通过“跟班写实”、深入交流、专题研讨,精准定位瓶颈,合力攻关优化。

龙拱港持续组织无人集卡操作专项培训,新入职大学生与生产骨干同堂学习。理论筑基讲解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等核心原理;实操强技在模拟场景中演练全流程操作与应急处理。这种“理论+实操”的沉浸式培训,既提升了现有人才技能,也为港口注入了理解前沿科技的“新鲜血液”。

王科栋,这位从煤矿信息化“尖兵”转型的科技主管,是技术攻坚的缩影。转战港口初期,面对“网络如何布局”“系统如何联调”等全新挑战,他多次赴青岛港、日照港取经。在龙拱港建设关键期,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完成数据中心建设、设备调试、系统协同等数十项工程。为实现无人运输常态化,他历时3个月攻坚,创新采用“5G多频段组网”方案,解决了无人集卡车队大上行通信和低延时控制的网络难题,为全国内河首个无人集卡编队常态化运行铺平了道路。他主导的《“5G导航+高精地图”无人水平运输应用》项目,一举斩获交通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

复合型人才开拓新蓝海

在龙拱港,转型的故事远不止于操控室与技术中心。马国辉的经历,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无限可能。

他曾是一名消防队员,是烈火中逆行的“尖刀班长”。龙拱港筹建初期,他又毅然跨界,48天攻克全英文界面的正面吊操作,从“机械小白”跃升为“效率冠军”。面对陌生设备,他自制“图解词典”,手绘按键功能,为练就毫米级精准对位,在烈日下一站数小时。他总结的“二次停钩一确认”工作法,使装卸事故率骤降90%,创下单班装卸136标箱的集团纪录,效率翻倍。如今他在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迭代快,不学习连设备都‘听不懂’。”他的话语朴素而深刻。

马国辉的经历,是龙拱港人才生态的生动注脚。他积极投身“师带徒”,培养出十几名优秀的正面吊操作手和9名复合型骨干。徒弟孔凯感叹:“师傅总说,工匠精神就是永远把‘更好’当作起点。”2025年,马国辉荣获济宁市“能源工匠”称号。

从张涛的精益求精,到智控班女工的破茧成蝶,从王科栋的技术攻坚,到马国辉的跨界传奇,龙拱港的工人们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着内河港口智能升级的时代答卷。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码头工人”,而是驾驭智能装备的科技工匠、保障系统运行的技术尖兵、推动效率革命的创新先锋。智慧化的跃升让古老运河澎湃新动能,也为奋斗者们搭建起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当远程操控的岸桥轻舒巨臂,当无人集卡在码头自由穿梭,一幅“无人”大港的画卷已徐徐展开。

[责编:{getone name="zzc/mingzi"/}]
阅读剩余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