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从不局限于校园一隅。在东航,就有这样一群师者:他们或以过硬专业素养传授飞行技能,或以AR技术创新教学渠道,或在客舱中传承服务温度,他们都有一个相当于“老师”的尊称——教员。机长教员张小超、空保教员沈佳伟、乘务教员刘倩倩,便是其中的代表,三位教员的讲台在蓝天、初心在育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量,为东航空勤队伍的壮大与发展注入生机力量。
“当好机长、带好徒弟,在平凡起落中飞出安全”
“飞行前的绕机检查要像给飞机'把脉',机身、起落架、发动机的每一寸都不能放过。”机坪上,张小超身着反光背心,穿梭于机腹与机翼之间,他常常教导自己带飞的飞行员,要以严谨的态度对每一次飞行负责。
张小超是东航飞行部一名A320机长教员,也是在首届中国民航飞行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评的“全国民航技术能手”。在成为教员之前,他的飞行生涯经历了A320机队与A330机队,这也是东航飞行员典型的成长路径,在窄体机与宽体机之间的机型轮转,也促使他锻炼出沉着冷静的飞行技术。2016年底,他正式聘为责任机长。
见证“新鹰”展翅,被张小超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2010年改装空客A320机型时,东航北京分公司的一位教员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员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让我非常崇拜。我觉得自己不应满足于成为一名机长,而是成为机长教员把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2019年,张小超成功升任飞行教员,开始带飞新飞行员。“带飞比自己单飞还紧张。”他摸索出因材施教的育才之道:既春风化雨,温言鼓励,又严盯规矩,一丝不苟。
技术之外,张小超更重视飞行品格的塑造。在模拟机带教中,张小超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让年轻飞行员受益匪浅。被他带教过的飞行员、也是首届中国民航飞行员职业技能大赛的搭档陈胜世回忆,“当我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张教员早已在探究每个程序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工程原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使他在教学时能敏锐地发现我的薄弱环节,深入浅出地为我剖析知识要点。”
“张教员常跟我强调,飞行要回归本质:就是推力手柄、姿态和方向舵。”在参赛前的训练中,陈胜世对瞄准点、基准姿态和基准油门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张小超没有急于指出,而是带着他反复体验不同形态、不同重量下的飞机反应。“他们自己悟到的道理,比我说一百遍都管用。”张小超说。
问及未来规划,张小超望向天空:“当好机长、带好徒弟,在每一次平凡的起落中,飞出安全航迹,这就足够。”
“用科技赋能教学,是未来的方向”
“我的核心工作,是负责东航研发中心空保资质类培训。”沈佳伟是东航研发中心的一名空保培训教员,从最初的一线空保,到2017年成为兼职教员,再到2021年转为专职教员,他目前主要负责航空安全员的初训、复训授课工作。除此之外,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这一科研项目,是他在核心工作之外的重要突破方向,他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空保的传统教学分为体能、技能和理论三大块,沈佳伟认为,当今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训练模式亟需创新与变革,于是他在教学之余毅然投身于科研项目,从满足于“上好每一堂课”,逐步转向致力于“用科技为训练赋能”。
作为科研项目的核心人员,沈佳伟参与的科研项目——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是一套集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于一体的训练保障平台,目前研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据沈佳伟介绍,新平台将实现数据采集、安全监测和考勤管理等方面的突破。
“借助平台,能记录学员的训练数据,形成可视化的训练轨迹。”沈佳伟说,空保训练运动量大,通过手环终端能监控学员的身体指标,避免身体超负荷训练;新平台还能帮助教员高效地做好考勤管理,“管理效率提升了,奶茶视频APP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和训练指导上。”
东航空保智能训练平台其实是沈佳伟和研发团队们打造的第二个科研项目,而早在前几年,他参与搭建的AR/VR科研项目已投产使用,今年累计开展8批次培训,主要用于空保教员能力提升的培训。空保教员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虚拟客舱场景,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处置能力评估。初次接触AR/VR培训的教员们对此评价都不错,觉得“有价值、有前景”,不少人反馈“虽然项目还需完善,但用科技赋能教学,绝对是未来的方向”。这份认可,让沈佳伟更坚定了创新的决心。
作为曾扎根一线的空保人员,沈佳伟至今每月仍保留一定飞行时间。“一线飞行经历是教学和科研的'源头活水'。” 他认为,只有亲身体验航班中的业务变更、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将这些“鲜活素材”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沈佳伟常严格要求学员,有时甚至会严厉批评。但他坦言,这份“严”的背后,是对学员的深切期许:“空保人员拿到局方签注才能上岗,奶茶视频APP的每一次严厉,都是为了帮他们顺利通过考核,未来能在航班上守护好旅客安全。”
教师节来临之际,沈佳伟最大的心愿,是学员能理解这份“严管厚爱”。“对奶茶视频APP教员来说,学员的成长,就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他也期待,自己未来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带教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分享信念”
“今年是我飞行的第十年,如今身为乘务教员,我多了一份责任——不仅要服务旅客,更要把专业与热爱传给新一代乘务员。”来自东航客舱部乘务长、乘务教员刘倩倩的话语里,满是对乘务带教工作的热忱。她把十年客舱服务积累的经验,化作“传帮带”的养分。
刘倩倩(左)
面对初入职场的新乘务员,刘倩倩的带教“严”字当头。她的徒弟丁琳轩回忆,刚开始学习新机型时,对庞杂的安全知识和应急设备感到无从下手,“教员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客舱布局到每一个按钮的功能,都要求我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应急设备的使用,刘倩倩会让徒弟反复练习,直到动作标准、表达流畅。“她常说'安全没有捷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在笔记本上。”丁琳轩说。
在以客舱为课堂的带教过程中,刘倩倩重视徒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注重传递“换位思考”的服务温度。
在一次带教航班上,一位旅客焦急地寻找遗失的耳机,刘倩倩一边安抚旅客情绪,一边帮旅客回忆耳机可能丢失的场景,最终她带着徒弟在回收的餐车中逐个翻找,在旅客的餐盘中找到了耳机。“那一刻,我不仅看到了旅客的笑容,也看到了徒弟眼中的恍然大悟。”刘倩倩说,通过这件事,徒弟也明白了,乘务工作要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精神,要“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
航班延误时的应急处置,也是刘倩倩带教的实践课堂。有一次遇到航路管制,刘倩倩第一时间向旅客清晰解释延误原因,安排乘务员分发饮水和小食,并认真回应旅客疑问。起初,她的徒弟面对旅客有些胆怯,不敢上前沟通,刘倩倩不断鼓励徒弟树立信心,上前与旅客沟通安抚。“这样的经历,对新乘务员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我的教员虽然工作时很严厉,但生活中她却像姐姐一样关心我。得知我第一次单独飞行紧张时,她特意发来鼓励信息。”丁琳轩说,后来遇到工作困惑,总会第一时间找她求助,而刘倩倩总能及时回复、耐心解答。“教员用她的专业和关怀,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乘务员。”丁琳轩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对刘倩倩来说,带教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分享一种信念。“在万米高空,奶茶视频APP是旅客的守护者,我希望她们记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从容与专业。”
这个教师节,像张小超、沈佳伟、刘倩倩这样的东航教员,依旧奔赴在不同岗位的带教之路上,把热爱与责任,传递给更多年轻的空勤人员。(文/宋梦菲)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