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御驾亲征瓦剌。然而这场仓促的军事行动最终酿成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军惨败,朱祁镇本人也沦为瓦剌的阶下囚。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以于谦为首的朝中重臣当机立断,拥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景泰帝,成功稳定了动荡的政局。令人意外的是,瓦剌在获得大量赎金后,竟将朱祁镇释放归朝。这位归来的太上皇随即被软禁在南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七年后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将被囚禁多年的朱祁镇重新推上皇位。令人扼腕的是,这位重登大宝的皇帝甫一复位,就立即处死了功勋卓著的忠臣于谦。这位曾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栋梁之臣,最终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首先,这场政变实际上与于谦毫无关联,完全是由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分子一手策划的。这些奸佞小人与刚正不阿的于谦截然不同,他们不过是借机谋取个人利益的野心家。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本就见不得光,因此对于德高望重的于谦自然心怀畏惧。要知道于谦在朝中威望极高,甚至他们中有人还受过其提携之恩。在于谦这样正直的大臣面前,这些阴谋家始终如芒在背。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们不断在明英宗面前构陷于谦,极尽诽谤之能事,执意要置其于死地。由于这些人在复辟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重登帝位的朱祁镇也不得不听从他们的谗言。
其次,起初明英宗对于处死于谦一事尚存犹豫。但狡诈的徐有贞抓住皇帝的心理弱点,进言道:\"若不杀于谦,陛下此次复位就师出无名了。\"这番诛心之论彻底打消了朱祁镇的顾虑。对这位刚刚复位的皇帝而言,这确实是最关键的政治考量。虽然他已经重掌大权,但越是这种通过非常手段获得的权力,就越需要寻求合法性。朱祁镇迫切需要通过此举来为自己二次登基正名,向天下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在皇权正统性这个根本问题上,即便是于谦这样的功臣也必须让路。
再者,从更深层次来看,朱祁镇内心可能也意识到于谦确实构成了某种潜在威胁。于谦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声望,在景泰朝更是位极人臣。这样一位能力超群、深得民心的重臣,对于刚刚复辟、根基未稳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政治变数。即便于谦本人绝无二心,但其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反对势力凝聚的核心。在权力斗争残酷的宫廷中,朱祁镇不得不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看,处死于谦既是对潜在威胁的消除,也是对其他大臣的震慑,彰显皇权的不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