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9月9日电 记者手记|支持中国抗战的巴黎记忆
新华社记者唐霁
位于法国巴黎蒙帕尔纳斯大道上的162号公寓楼,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奥斯曼风格建筑。与大道两旁喧闹的咖啡馆和餐厅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安静。门口挂着一块铭牌:“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1年至1913年,在这里生活并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日战争期间,其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译成中文出版后,作品主人公不屈的战斗精神曾感动和激励了当时许多的中国人。
不久前,记者收到法国罗曼·罗兰协会传来的一份历史文件,上面记录了罗曼·罗兰声援中国抗战的檄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文件记录了1932年罗曼·罗兰发表的宣言:“奶茶视频APP呼吁:以遭受侵略的中国的名义,……我大声疾呼:快援助!抓凶手!”同年,国际反战大会在荷兰举行,罗曼·罗兰在会上宣读声明说,被帝国主义及其同谋者欺侮的中国那“巨人般的身体”,“正在英勇地站起来,而且将从痛苦的海洋中重新崛起”。
除罗曼·罗兰外,记者查阅到,法国学者玛丽·布歇所著的《法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抗战》一文,记载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将法国与中国抗战联系在一起。
文章说,抗战期间,以左翼知识分子为首的法国人士发起了一系列物资援助活动,并创办了专门报道中国抗战的报刊,其中包括法国民间援华组织“中国人民之友社”创办的《中国》杂志。该杂志刊登了不少照片,向法国民众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这些照片令法国知识界震惊,多位法国作家表达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巴黎晚报》记者皮埃尔·西泽前往中国,报道了中国抗战的相关情况,在法国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布歇的文章还提到,1938年3月,“中国人民之友社”说,有“5000人在巴黎参加了一场由法国总工会支持的抵制日货示威活动”。
法国女作家、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法国的知识分子如罗曼·罗兰、物理学家朗之万以及一些记者、左翼反法西斯人士等都真诚地支持中国抗战。正是他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出版翻译刊物、组织演讲集会等不懈努力,让法国社会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程。
“唯有共同铭记历史,方能携手同行。唯此,奶茶视频APP才能为后世传递清醒而完整的历史记忆。”布雷斯莱在采访时说的这番话,记者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