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国家标准如何重塑体育课?
新华社记者韦骅、陈地
走进成都天府第七中学体育馆,墙上张贴着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课程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十分醒目。学生们正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篮球练习,他们一边观察墙上的动作示意图,一边调整手型和力度,控制篮球的反弹高度和节奏。
作为首批《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国家标准的试点校,天府七中每月进行双周测评,并且用全员培训和专业教师深度研修的方式,让《规范》更好地走进课堂。
“在国标发布之前,体育老师上课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奶茶视频APP作为12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在小升初之后,他们的体育课还都是统一要求,学生群体没有按照运动能力进行分层、分类,一体化教学也没有办法实现。”天府七中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金菊说。
唐金菊的一席话,道出了很多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心声。缺少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是曾长期困扰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道难题。因为这涉及社会对体育的整体认知、体育项目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比如运动表现具有非完全重复的特点,使得评判难以标准化。
去年5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22项《规范》发布,为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提供了国家标准。这意味着长期困扰学校的运动能力评价无标准、课程缺乏衔接性问题,有望通过国家标准得以破解。
标准研制牵头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于素梅介绍:“这套国家标准包含足球、篮球等21项专项运动能力和1项基本运动能力,每项标准都划分六个等级且逐级提升。基本运动能力六个等级与学段年级对应,专项运动能力六个等级按难度进阶划分为三期。”
标准发布后,迅速进入应用阶段。目前,全国已建立59个试点区和800多所试点校,覆盖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三个层面,形成了立体化推进网络。所有试点区校均已接入一体化数字教研平台,可实时上传试点成果,分享实践经验。
于素梅带领团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了十套试点方案。在教学改革方面,依托标准对学生进行精准能力分级,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师招聘环节,要求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必须达到所教学段标准;在质量监测方面,鼓励孩子根据兴趣展现能力,落实“小学毕业达到2级,初中毕业达到4级”的“定级不定项”要求。
据唐金菊介绍,学校将国标内容作为指导,每月定期举行等级认证工作,并将其灵活运用在各项教学实践中,比如按照国标要求进行期末考试、开展流水线式等级测试提高效率。此外,学校还自主研发了学生运动能力记录手册和等级证书模板,实现“一生一册”,并录制篮球项目测试标准视频供推广使用。
标准的应用还从课堂教学延伸至师资建设等环节。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肖遥介绍,在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的招聘中,要求应聘者必选“三大球”之一进行测试,并加试一项个人专项技能,同时须达到运动能力等级4级或以上水平,以确保其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教学基础。
“引入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后,招聘中对教师专项技能的评价变得有据可依、客观统一,改变了以往缺乏直观衡量和参考的状况。应聘者能清晰了解自身水平,招聘方也能更科学、公平地进行比较和遴选,提升了整体招聘质量与岗位匹配度。”肖遥说。
尽管标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试点中也暴露出基层学校在器材配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差异化挑战。比如,有学校建议,进一步统一裁判判罚标准,细化场地与测试器材标准,提升权威性与一致性。对此,于素梅表示,当前教科院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试点反馈,为计划于2027年启动的修订工作提供依据。
关于未来工作的设想,于素梅希望通过《规范》建立针对普通学生的从校级、区级、省级到国家级的运动能力等级认证体系,并通过运动能力等级认证与国家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和中考体育改革深度融合,用“过程性等级认证”替代或部分替代一次性考试,破解“考什么练什么”的困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评价。
教科院在收集《规范》意见的同时,也在同步推进与标准配套的教程出版工作。《规范》推出一年多以来,相继出版的篮球等四个项目教程以及即将面世的《软式棒垒球教程》,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又推进了一步。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软式棒垒球教程》也是与《规范》配套的第一个小球类项目教程。
她说:“以软式棒垒球举例,在校园层面,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长期推动软式棒垒球项目的普及,该项目在全国逐步形成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俱乐部联赛、城市联赛、校园联赛的赛事序列,2024年吸引青少年参与人数近6万人,受到学生喜爱。从项目本身来说,软式棒垒球技术动作并不难,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很快上手,击球的体验感很强,这样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通过比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教程设计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于素梅表示要让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节课怎么上,强调“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
“教程的设计一定要贯穿大中小学,而非让每个学段孤立。比如软式棒垒球的教程划分为六个模块。零基础的小学生从模块一开始学,并根据能力的提高逐渐学习接下来的模块。若初中生首次接触该项目,也得学模块一,这不是低级重复,而是基于学生对项目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于素梅说。
“教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按照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总体构思来设计,按单元教学来呈现,配合教学案例和视频教学,也方便了老师授课。”于素梅说。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