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9日电 题:成本仍是普及卫星通信的核心挑战
作者 徐畅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通信产业研究员
我国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意味着中国联通已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9月8日,中国卫星涨停,中国联通涨近5%。
近年来,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快速发展。此前,另一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已经获得了卫星通信牌照。根据中国电信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电信的卫星通信业务收入增长71.2%,手机直连卫星用户突破240万。终端应用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信联合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中兴等厂商累计推出20余款大众智能直连卫星手机终端。
政策层面也在持续释放利好。8月25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该政策将从市场开放、应用场景、产业生态、资源供给到安全监管等方面全面支持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当前,行业增长动能主要来自高端旗舰机型对卫星通信功能的搭载。《指导意见》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推动技术普及和成本降低,未来,卫星功能将从“旗舰标配”逐步向“中端机乃至全系标配”演进。同时,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低成本相控阵终端、星间激光链路等技术突破,将不断降低卫星通信系统成本、提升服务能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除了传统的航空航海和应急通信外,手机直连卫星技术还可以催生大量新模式和新业态应用,包括无缝天地切换通信、户外探险与旅行服务、远程教育与医疗、新型媒体体验等,以无缝天地切换通信为例,用户可以在不换卡不换号的情况下,在地面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之间无缝切换,这就可以保障用户在山区、海洋、沙漠等地面网络盲区也能保持通信畅通;新型媒体体验则是利用低轨卫星的低延迟特性,使得偏远地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视频流媒体服务,甚至未来可能支持卫星直连的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体验。
行业级应用方面,汽车直连卫星、卫星物联网、海事应用、农业物联网等场景预计将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卫星通信可助力实现全球精准定位与实时决策,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向全场景迈进;在电力能源方面,卫星通信还可助力智能电网监控、石油管道监测、新能源场站管理,实现跨区域的广域物联网连接。
然而,要实现更快、更普遍的发展,成本仍是核心挑战。目前卫星通信成本主要由系统建设成本、服务资费、终端成本构成。低轨卫星组网的总发射成本极高,目前低轨卫星平均寿命约5年,到期后需“主动离轨”,需持续补发卫星以维持星座容量,运维成本长期存在。因此,要实现千万用户目标,行业需要跨越以下难关:一是技术瓶颈,需要解决星间链路与协同控制的问题,加快攻克芯片、终端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天地融合的统一标准体系,降低地面终端成本和功耗。二是成本门槛,当前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成本高昂,通过卫星批量化制造降低单星成本,发展火箭可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以及扩大用户规模摊薄平均成本。三是频谱资源分配,创新卫星频率和码号资源的管理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以降低低轨卫星使用的频谱与地面通信、雷达等设备产生的干扰。四是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开展合作,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商业化合作。
笔者认为,在卫星通信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和发射环节的降本空间较大。规模化生产将大幅降低单星制造成本,传统科研模式的卫星制造工厂逐渐转变为工业化产品批产模式;可回收火箭技术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我国数家民营火箭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中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测试,若试验成功,将有望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此外,相控阵天线、太阳能电池、通信载荷等上游零部件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以及卫星体积小型化趋势,都在不断降低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
从终端来看,目前,支持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价格已降至3000元档,行业用户套餐每月数百元,预计2025-2027年,随着技术成熟和量产规模扩大,支持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成本有望下降30%以上。预计到2030年,随着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进一步降低、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依托电信运营商的地面网络优势,以及规模化应用摊平成本,卫星通信服务资费价格将逐步亲民。(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