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66/a5993/31f91.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新华全媒+丨坚持19年,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全媒+丨坚持19年,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首页>时政频道>要闻>正文

新华全媒+丨坚持19年,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来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1 01:19:50

  9月9日,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任达兵吹响哨子,召集学生一起出发去学校。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这是9月9日拍摄的花垣河,湘黔两省以河为界,河流左岸为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右岸为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无人机照片)。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任达兵(右三)护送学生乘坐渡船跨省上学。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任达兵护送学生跨省上学。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任达兵(左二)在护送学生跨省上学途中遇到自己的小学老师龙林刚(右二)。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任达兵(右一)护送学生上学。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任达兵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给学生上课。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任达兵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给学生上课。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任达兵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给学生辅导功课。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的师生在集合准备放学(无人机照片)。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任达兵(后排右)与同事在指导学生练习苗鼓。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友谊小学,任达兵护送学生放学离开校园。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放学后,任达兵(右一)护送学生乘坐渡船回家。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放学后,任达兵护送学生乘坐渡船回家(无人机照片)。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任达兵(左二)护送学生放学。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9月9日,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任达兵(左二)护送学生放学。

  秋日清晨,湘黔两省边界,雨后的薄雾还来不及散去,任达兵一如既往早早站在村口,吹响手中的哨子,这是19年来任老师与孩子们约好的上学“集结号”。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晚森村的乡村教师任达兵,是如今在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磨老友谊小学任教的唯一一名贵州籍教师。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磨老村,与贵州省境内的晚森村隔着一条花垣河。磨老友谊小学位于湖南省一侧的磨老村内,由湖南省与贵州省共建共管。贵州一侧的晚森村学生要乘坐渡船跨过花垣河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6年以来,任达兵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上学、渡河、放学的重任。渡船最初是小木船,后来几经更新,变成了如今的轮渡船,渡江学生从最多时的40多人降至本学期的5人。19年来,任达兵护送上学的学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用爱心与责任,在湘黔边界守护孩子们的跨省上学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责编:{getone name="zzc/mingzi"/}]
阅读剩余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