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春末,江苏苏州某社区菜市场的早市上,有人拍到一个扎着低马尾、穿米白色棉外套的女人,正蹲在摊位前挑拣带泥的春笋。她指尖捏着笋尖轻轻掰了掰,问摊主“这笋涩不涩,给孩子炖汤用”,说话声音温和,带着点南方口音里的软调。视频被发到本地论坛后,有老观众盯着画面里的侧脸看了半天,突然留言:“这不是以前常上春晚的刘一祯吗?”距离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已经过去整整10年。
视频里跟着她的男孩,身高快到她肩膀,背着蓝色书包,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豆沙包,时不时扯扯她的衣角提醒“妈,别买太多,晚上吃不完”。女人回头揉了揉男孩的头发,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
有邻居在评论区补充,这家人搬来小区五年多,女人平时话不多,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就去社区活动室,有时候会帮着教老人唱老歌,没人知道她以前是上过八次春晚的歌手,只知道她姓刘,丈夫是附近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
这个被邻居叫做“刘姐”的女人,24岁那年曾让整个圈子吃了一惊。2010年春晚刚结束,她没像往常一样接着跑商演,反而在微博发了张红底证件照,配文“往后多个人一起吃饭了”。
照片里她穿着浅粉色旗袍,身边的男人穿深色西装,眉眼温和,看着比她年长些——后来才知道,男人叫周伟,比她大7岁,是做建筑设计的,和娱乐圈没半点关系。婚礼办得极简单,只请了双方亲友,摆在苏州老家的小饭馆里,两桌人,菜是当地的腌笃鲜、松鼠鳜鱼,她没穿婚纱,还是那件旗袍,头上别了支珍珠发夹,是婆婆给的见面礼。
有人问她“刚在春晚站稳脚跟,怎么突然结婚?”她站在台阶上,手里还攥着刚拆的喜糖盒,笑着说“不是突然,奶茶视频APP认识三年了。他每次我演出结束,都会在后台门口放一杯热豆浆,不管多晚”。
那时候她已经上了五次春晚,从19岁唱《好运来》的新人,变成能和老艺术家合作民歌联唱的熟面孔,商演报价翻了十倍,工作室里堆着几十份待签的合同。结婚消息出来后,有合作方找她谈违约,她没辩解,只是按合同赔了钱,转头就把北京的公寓挂了出去,跟着周伟回了苏州。
刘一祯第一次站上春晚舞台时,还不到20岁。2005年冬天,她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民歌专业被选进春晚备选名单,和另外三个女孩一起排练《难忘今宵》的伴唱。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到央视大楼,穿着单薄的演出服站在冷风里等电梯,练到晚上十点,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含着胖大海接着唱。
有次排练时忘词,导演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她“这么重要的舞台,你敢掉链子?”她躲在厕所里哭了半小时,出来后接着练,把歌词写在手心,吃饭时都盯着看。
最后正式演出那天,她站在舞台右侧的角落,离主话筒最远。前奏响起时,她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直到听见身边老艺术家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用口型说“别怕”。她深吸一口气,开口的瞬间,声音稳得自己都意外。
演出结束后,她在后台收到家里寄来的包裹,是妈妈织的毛衣,里面夹着张字条:“电视上看见你了,站在最边上,妈也能一眼找到你。”那天晚上,她抱着毛衣坐在酒店床上,第一次觉得,这个让她紧张到发抖的舞台,好像也没那么远。
从2005年到2014年,她一共上了八次春晚,每次的位置都在变——从伴唱到单独表演,从三分钟的小节目到压轴的民歌联唱。2012年那次,她唱的是改编版《茉莉花》,特意加了段苏州评弹的调子,演出前半个月,每天请评弹老师来教她咬字,连走路都在哼“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演出结束后,导演拍着她的肩膀说“这个改编接地气,比原调更有味道”。那时候她的名字已经能被观众记住,走在大街上会有人拦住要签名,商演邀约排到半年后,工作室的人劝她“趁现在火,多赚点”,她却总说“再等等,我想唱点不一样的”。
2014年是她最后一次上春晚,唱的是一首关于家乡的歌。那天她穿了件水绿色的长裙,裙摆上绣着苏州园林的纹样,是妈妈找老裁缝做的。
演出结束后,她直接回了酒店,收拾行李买了第二天去苏州的票。那时候周伟刚接了个苏州老街区改造的项目,每天泡在工地上,她去工地看他,看见他蹲在地上和工人讨论青砖的铺法,阳光晒得他额头冒汗,手里还拿着画了密密麻麻标注的图纸。
晚上一起吃饭时,周伟问她“要是不想跑演出了,就回来吧,我养你”,她夹菜的手顿了顿,点了点头。
之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停掉了所有工作。先是推掉商演,接着辞掉工作室的人,最后连春晚的邀约也婉拒了。
搬到苏州后,她在小区附近租了个小院子,种了些青菜和月季,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给周伟做早餐,送孩子上学,上午在家练书法,下午去社区帮忙。
有次社区办中秋晚会,有人起哄让她唱首歌,她没推辞,清唱了段《茉莉花》,声音还是和以前一样亮,唱完后台下鼓掌,她笑着鞠躬,像当年在春晚舞台上一样,只是这次眼里没有紧张,只有踏实的笑意。
这天傍晚,她挑完春笋回家,男孩已经把书包放在玄关,正趴在餐桌上写作业。
她走进厨房,把春笋剥壳,切成小块放进砂锅,又从冰箱里拿出排骨,焯水后丢进去。砂锅里的水慢慢烧开,冒出的热气模糊了窗户,她靠在厨房门口,看着男孩写字的背影,手里还攥着刚才摊主送的一把小葱——早上挑笋时,摊主说“刘姐你人好,经常帮我看摊,这葱送你”,她笑着收下了,现在正好放进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