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02/dd554/44f60.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输入1例,扩散万余例!我国基孔肯雅热防控难在哪?
输入1例,扩散万余例!我国基孔肯雅热防控难在哪?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25-09-08 23:59:22
来源:尺山寸水网

输入1例,扩散万余例!我国基孔肯雅热防控难在哪?

字体:

作者 | 第一财经 马晓华

近年来,“输入性病例”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防控重点与难点,免疫空白与检测盲区叠加,易造成漏诊延迟更是助长传染病本地传播。

自今年6月起,因1例输入性病例,基孔肯雅热疫情迅速波及广东省16个地市,引发本地聚集性暴发,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逾万例,这再次暴露我国在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

9月7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通报该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显示,8月31日0时至9月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178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全省近期疫情态势总体平稳。由于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大部分地区处于蚊媒活跃期,叠加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劲。

输入1例,扩散万余例

输入性传染病一直是传染病防控的难点。随着全球化加速,国际旅游、商务往来与人口迁徙日益频繁,病毒通过人类宿主传播至新地区的风险显著上升。

而基孔肯雅热病毒潜伏期短、早期症状与登革热等蚊媒疾病高度相似,导致早期识别困难。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布2025年首份基孔肯雅热疫情通报,确认该区发生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月8日至15日,顺德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病例集中于乐从镇、北滘镇与陈村镇。

随后一周内,佛山市5个区均报告本地确诊病例。据广东省疾控局通报(截至2025年8月23日24时),8月17日至23日全省新增336例本地病例,无重症、无死亡。自7月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全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0269例,其中约95%集中于佛山市。

直到8月25日,由于佛山全市每日新增报告病例连续9天维持在50例以下,疫情进入低水平散发状态,佛山决定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疫情防控策略将由应急处置转为常态化防控。

误诊、漏检与抗药性:三大关键因素

“此前,基孔肯雅热多为零星输入病例,未引发大规模本地疫情,基层诊断能力薄弱,无法第一时间通过检测确诊。其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高度相似,易误诊。其次,海关检疫主要针对有症状人群,无症状者多靠健康申报。再者,南方蚊虫长期用药消杀,已产生较高抗药性。”一位传染病专家指出,这些是基孔肯雅热防控的难点所在。

海关是输入性病例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其成效取决于技术手段与公众意识。

“奶茶视频APP会根据疫源地动态调整检疫策略:首先是健康申报,其次通过体温筛查,对有症状者进行快检,异常者抽血送检并通报疾控部门。此次疫情源于一名从斯里兰卡返乡的务工人员,入关时无症状,健康申报中亦未提及蚊虫叮咬史,实际上他曾在境外被蚊叮咬。”广州海关白云机场T2航站楼检疫人员对第一财经表示。

正是这名无症状输入者,引发了广东万人规模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暴发。

基层诊断滞后,检测试剂缺位

根据中国疾控周刊8月8日发布的《实地考察:中国基孔肯雅热疫情——广东省佛山市,2025年7月》,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感染者的最早发病日期为6月16日,7月19日达单日峰值681例。至7月26日,全省12个地市累计报告4824例。

疫情扩散亦与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识别能力不足有关。

“我7月1日出现症状,到乐从医院就诊,医生说不是登革热,开了些对症药就让我回家了。”一位本地患者回忆。

“疫情暴发前,多数基层医院无法常规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需将样本送至上级疾控或具备资质的实验室。当前基孔肯雅热核酸检测试剂尚未取得注册证,医疗机构无法采购,仅限科研或疾控使用,导致7月8日前的本地病例未能及时确诊。”一位传染病专家表示。

尽管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但因其在中国未形成本地流行,相关检测产品因市场不确定、研发成本高,企业投入意愿低。疫情暴发后,国内企业迅速推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用于前端筛查与确诊。

蚊虫抗药性加剧传播风险

根除蚊媒传染病必须“双切断”:严控输入病例 + 可持续蚊媒治理。然而,中国在蚊虫防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基孔肯雅热病毒依赖蚊媒传播,人际传播100%通过带毒蚊叮咬完成。WHO、泛美卫生组织(PAHO)及中国疾控中心均将“蚊媒控制”列为首要干预措施,强调“无蚊即无病”。

广东长期受登革热、寨卡等蚊媒病困扰,持续开展蚊虫消杀。但长期用药已使蚊虫产生强抗药性,消杀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常用灭蚊药包括:有机磷类(双硫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四氟苯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灭幼脲)及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但在广东,化学灭蚊药效正逐步减弱。

“广州消杀强度全国最高,主城区每周全城消杀一次,导致蚊虫抗药性居全国前列。近三年研究显示,广州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普遍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达数百甚至上千倍。天河、番禺部分种群死亡率甚至为0%。”一位蚊虫防控专家指出。

《广东省2023年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研究》显示,所有监测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均呈高水平抗性,RR值高达百倍至千倍。

同时,广州蚊虫对双硫磷(有机磷类)抗性快速上升。双硫磷为WHO推荐杀幼剂,但广州部分白纹伊蚊种群已对其产生中等抗性(RR=10–20倍),而以往认为其对该药敏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蚊虫对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的敏感性亦显著下降。Wang等(2023)评估广州白纹伊蚊对吡丙醚的敏感性,发现RR值达5–15倍,已由敏感发展为低–中等抗性。

“这意味着化学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在失效。”上述专家指出。

蚊虫抗药性为基孔肯雅热传播推波助澜。隐匿的输入病例遇上高抗药性蚊虫,使病毒在广东形成聚集性暴发。

化学-生物-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化学杀虫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蚊虫抗药性显著增强。研究亦发现,海南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最高达516倍,同时对生态系统与非靶标生物(包括人类)构成潜在威胁。在高密度城区,大规模化学防治面临施用难度大、成本效益比低等挑战,迫使防控策略向“化学-生物-环境”综合治理转型。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多种微生物杀蚊产品。如细菌Bti、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等,广泛用于幼蚊防治;绿僵菌、白僵菌等昆虫病原真菌(EPF)可侵染蚊虫各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显著降低繁殖力,易在蚊群中形成流行病,具有靶向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国外已登记多个EPF杀蚊产品,如绿僵菌F52乳油、白僵菌ES油悬剂等。建议加快真菌制剂登记审批,推广化学-生物轮换策略,强化抗性监测。”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国雄表示。

据了解,微生物杀蚊剂已在多地示范,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ti)和球形芽孢杆菌(Bs)对伊蚊、库蚊幼虫防效>90%,且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使登革热发病率下降77%,广州试验点蚊量降至10%。但仍受成本高、需冷链运输、田间持效短等制约,且规模化释放技术、野外稳定性与非靶标风险尚需进一步验证。

【纠错】【责任编辑:库科詹狼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