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8日,《环球时报》发文指出,近日滴滴出行、T3出行等多家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成比例,最高抽成均降至27%,曹操出行则降至22.5%。部分平台表示,后续将通过增加补贴、优化派单算法减少高抽成订单。对此,网约车司机普遍表示欢迎,但仍有司机指出,调整后的抽成仍偏高,计费规则复杂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结构改善。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应用,网约车以其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特点倍受青睐,深刻改变着亿万国民的出行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市场运力日渐饱和,“僧多粥少”问题突出,一些平台高额抽成,上下游平台层层抽成,甚至大搞“价格战”“阴阳账单”,网约车司机被迫卷入低价、无序、被动的不正当竞争。
基于上述问题,多地采取有力举措,重点整治侵犯网约车司机合法权益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运行。多家行业头部平台积极响应,通过下调抽成比例等方式更好让利网约车司机,收获广泛好评。然而,隐忧随之产生:在车费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抽成势必影响平台利润,后续是否会面临经营压力,催生抽成“新变种”?在司机身上“薅不到的羊毛”,是否要从消费者身上出?
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焦虑,不仅源于抽成。一方面,平台收取的信息费等其他名目费用,都让到手收入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在市场运力相对饱和的背景下,订单数量下降,空载现象较为常见,难以兜住运营成本,导致司机或进驻多家平台同时听单,或通过不断延长运营时长等方式提升服务分、争取优质单,甚至用第三方平台推出的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抢单神器”获取单量扶持,导致行业越来越卷,资源也越来越紧缺。显然,仅靠降低抽成只能略解“近渴”,难以触及根本。
网约车行业发展之“堵”,集中体现在供给难以满足“质”的需求,而需求难以匹配“量”的供给。从客观环境看,城市公共交通日臻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购置成本不断降低,太多便捷的出行方式可供市民选择。从行业自身看,源源不断的网约车司机进入市场,使得“有车没人坐”现象突出。同时,受算法、规则等因素影响,乘客叫车等候时间长、低价车少,部分平台还存在“杀熟”现象,迫使乘客加价,导致“有人没车坐”,时间一久便损害乘客对平台的信赖。
解决网约车市场供需矛盾,需坚持靶向施治、联动共治,既让乘客愿选择,也让司机多获得,实现行业发展良性循环。政府部门要善管善为,更好优化网约车市场环境。一方面,立好规矩、护好秩序。进一步完善行业法规体系,加大网约车行业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监管和乘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保护力度,坚决遏制采用非法手段排除、限制竞争,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以及侵犯网约车司机、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跨前一步、做优服务。既聚焦“供给端”,通过建设“司机驿站”、开辟临时停车点、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拓展更多就业岗位等举措,千方百计帮助网约车司机解决实际困难;也着眼“需求端”,如推动网约车行业融入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更贴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预约、候车、接驳等软硬件设施,帮助他们更好跨越数字鸿沟,获得更好出行体验。
网约车服务平台需不断改进算法规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守住合规经营底线。要注重算法优化、算力提升,在尊重网约车司机意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空载率,减少运力空转、成本虚耗。加强统筹调度,聚焦法定节假日、高温降雨天气、公共交通非运营时段等对司机精力、体力消耗较大的场景,以及近途、偏僻地区等司机接单意愿普遍不强的场景,对积极提供运力保障的司机有针对性地降低抽成、给予激励,提升服务积极性。推动规则更加合理、透明,减少套路,防止不知事实全貌武断处罚司机,抵制各类有损公平竞争的第三方“外挂”行为,以诚实信用、胸怀格局赢得市场。
网约车的每一次启程与抵达,都寄寓着乘客对更加安全、便捷、舒适出行的真挚向往,也承载着广大网约车司机为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打拼的不懈努力。奶茶视频APP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积力之所举”中,网约车行业发展定会驶出眼下的“拥堵路段”、畅达互利共赢的美好明天。(武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