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距离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诞生已过去一甲子。当奶茶视频APP回望岳阳路320号那座百年建筑,回望1958年至1965年那段一穷二白的岁月里也要挑战“从0到1”的创新胆识,不仅能看到一项震撼世界的科技成就,更能触摸到一种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胰岛素精神。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60周年专场活动日前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作《结晶映甲子 初心照未来——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六十周年》专题报告,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历程,并带领新时代年轻人重温中国科技史上这座光辉的“精神坐标”,汲取新时代攻克“卡脖子”技术、迈向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
图说:1978年12月14日,聂荣臻副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胰岛素总评会的全体同志
坚定立项,勇闯“科学无人区”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诞生于上海市岳阳路的“320大院”。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协同攻关,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提起建国以来的科研成就,人们立即会想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李林表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新飞跃;是人类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
1958年12月,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三年后,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正式确定,并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意指60年代第一大任务。“立项并非孤立的科研选择,而是中国科学家在特定全球科研浪潮与国内科技基础下,主动锚定科学前沿、扛起国家使命的战略决断。”李林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生命科学的“突破期”。1955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桑格测定出胰岛素一级结构,首次揭开蛋白质结构的神秘面纱。这一成果让“人工合成蛋白质”从理论走向可能,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直言“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毕竟,当时全球仅少数发达国家具备氨基酸制备、多肽合成的基础条件,且二硫键如何正确连接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合成之路被视为“科学无人区”。
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可以说一穷二白。经济基础有限,科研设备简陋,既无自动化合成仪器,也缺乏精密检测设备,关键实验原料依赖进口,甚至科研人员计算数据都要靠算盘与手摇计算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尚处于蹒跚迈步阶段,多数领域仍以跟随性研究为主,在全球高端科研领域话语权有限。
即便如此,新中国的初代科学家仍然坚定立项。“一方面,看到合成胰岛素的科学价值——这是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关键一步,拿下它就能让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急需用科技成就证明自身实力,打破西方技术垄断,而胰岛素合成这一世界级难题,恰是彰显中国科研潜力、提振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们如初生牛犊,虽知困难重重,却坚信集体力量能啃硬骨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整合各自优势,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韧劲,毅然向 “难以跨越的问题”发起冲击。
图说:上为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下为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进行活力测定
拧成一股绳,“100年也要搞下去”
于是,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拧成一股绳,抱着“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始了长达7年时间的探索。李林动情地回忆说,“立项的那个年代,我还没有出生,但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不畏艰辛、不讲条件、顽强拼搏的生动细节,在岳阳路‘320大院’至今流传。”
例如,当时没有更为先进的实验工具,科研人员就不厌其烦地“大而化小”,一步步拆解问题,反复试验,仅为确定二硫键的正确连接方式,就经历了数百次实验,却始终没有放弃;整个胰岛素项目推进过程中,为解决氨基酸原料短缺问题,科研团队自建原料生产基地,从无到有搭建起国内首个氨基酸生产线——东风生化试剂厂,不仅满足了项目需求,更支撑了全国生化研究的发展。“当年,每个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生物科研机构和单位的科技人员,就会拎着叮当响的实验瓶,坐上绿皮火车,赶来上海岳阳路采购氨基酸试剂。”
当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陷入瓶颈时,不同单位的科学家分享实验数据、共同分析问题、摸索合成路径,甚至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论到深夜,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科研效能。“面对项目周期长、压力大的科学挑战,科研人员以‘甘坐冷板凳’的坚守投身研究,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林说。
AI时代,仍要“知其所以然”
时至今日,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仍是我国科学家最重要的标志性科学成就之一。在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攻坚中,科研工作者尤其需要发扬像“胰岛素精神”这样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李林指出, 当下是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攻关过程,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这份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着不竭动力。
当前,生命科学前沿发展在AI浪潮中,特别是面对大数据获取能力与人工智能处理能力的突破,正在重塑科研范式,“但技术再先进,也需要‘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韧劲。” 李林院士提出,科学家积极拥抱AI浪潮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冷静。“AI能帮奶茶视频APP‘知其然’,但‘知其所以然’还得靠人。当年科学家靠无数次实验摸清胰岛素合成规律,现在奶茶视频APP也不能依赖技术走捷径,要守住初心,把每一步研究做扎实。”
对比系统生物学与前沿的合成生物学,李林院士特别强调:“合成生物学的‘建物致知’,本质上和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思路一脉相承。当年奶茶视频APP通过合成过程验证‘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如今用技术手段探索生命规律,核心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精神。”他指出,当下整合生物学强调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结合”,与当年胰岛素研究中多单位协作、多学科融合的模式高度契合,“单独靠一个团队、一种方法走不通,就像当年生化所、有机所等单位拧成一股绳,现在更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许多刚踏上科研之路的研究生困惑,“课题难度大、周期长,但毕业压力近在眼前,就想换容易出成果的课题,该怎么平衡远大的科研理想与平庸细碎的眼前呢?” 李林院士用“胰岛素精神”鼓励年轻人,“这个问题,当年胰岛素研究团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花近7年时间攻坚,没人因为‘周期长’而退缩。”
当然,平衡不是“硬扛”,可以选一个有风险的课题作为主要方向,再找一个相对简单的课题做备份,既不放弃理想,也不脱离现实。“但要记住,如果你想做真正的科研,就不能只盯着毕业这个短期目标。胰岛素成果不是速成的,很多重要研究都是十年八年磨一剑。”李林坦言,现在自己手里还有16年前没完成的工作,几届学生接力攻坚,“这就是‘坚持到底’的胰岛素精神啊!有机会选择时,要敢于挑战难题,这才是对自己科研生涯的长远负责。”
李林院士表示,“2025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奶茶视频APP要像当年合成胰岛素那样,以‘勇闯无人区’的魄力、‘协同攻关’的合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再攀高峰。”这份跨越60年的精神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期许——以“胰岛素精神”为锚,方能在科研航程中行稳致远。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