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a4/7a5d1/9c2a6.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时政频道>要闻>正文

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

来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09 17:16:28

  9月3日,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现场,陈达娅几度泪水盈眶。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人,她理解了80多年前父辈们义无反顾穿越烽火、舍家赴难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正是为了一个昂首挺立、繁荣强盛的祖国。

  陈达娅的父亲陈昭藻,抗战期间曾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之一。25年前,陈达娅踏上了追寻那些陌生却与她血脉相连的南侨机工之路。那时,尚在人间的南侨机工仅有20余人,最年轻的年逾九旬。而如今,他们已全都去世,成为永恒的记忆。

  怀着对父亲和所有南侨机工无法割舍的情感,10年前,就职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的陈达娅,创作并参演了《南侨颂》。10年来,《南侨颂》跨越千山万水,在马来西亚及中国的云南、海南、福建、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让歌声带英雄回家”。8月27日,《南侨颂》在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剧场再度深情上演,深沉的旋律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10年了,每一次登台,陈达娅仍如初次那般,心潮澎湃。她说:“我要告诉所有人,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

  一本见证南侨机工救国路的护照

  陈达娅卧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父亲陈昭藻的英文护照、华侨登记证、荣誉证书、南侨机工合影等物件。那些是一个家庭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0余万名云南民众以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开凿出一条长约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3000余人在筑路过程中献出了生命。这条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急需熟悉驾驶和汽车修理的技术工人。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呼吁下,3200余名华侨青年分九批从南洋各地回国。1939年至1942年间,这些年轻的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了50余万吨军需物资、1.5万余辆汽车,以及难以计数的其他物资,为抗战筑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陈昭藻是第二批从新加坡回国的南侨机工,此后他再没有回到第二故乡新加坡与祖籍地海南。

  年轻时的陈达娅对父亲一无所知,她不问,父亲也不说。她甚至怨恨过父亲,因为父亲是华侨,他们全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迫天各一方,母亲带着弟弟被下放到农村,父亲被隔离审查,7岁的她一个人在城里守着家。陈达娅出生时父亲已经62岁,是一个“永远穿着劳动布工作服的阿公”,这让她在同伴中感到自卑。

  1989年7月7日,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落成,陈达娅才模糊知道了父亲的身份,而那时,父亲已离世两年。

  2000年,陈达娅与王亚六、罗开瑚、翁家贵3位年迈的南侨机工重走滇缅公路。在怒江边曾被炸毁的惠通桥边,罗开瑚举起右臂,凄声呼喊:“战友们,奶茶视频APP来看你们了!”陈达娅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她泪流满面,为自己对父亲的误解感到愧疚与心痛。

  之后,她开始奔走在各地档案馆,查找南侨机工名册和历史。在一份“西南运输处华侨机工档案”的卷宗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父亲年轻时的模样:西装领结,头发整齐,目光清澈。

  直至多年以后,通过查阅档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以及中国的海南、云南等地寻访在世的南侨机工和他们的后代,父亲的形象才在陈达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1900年9月5日生于海南岛乐会县凤楼村的陈昭藻,因家境贫寒,16岁漂洋过海,到新加坡投奔哥哥陈昭芹。他曾学裁缝、做杂工,学会电工与驾驶后受聘于新加坡亚细亚轮船公司,负责机械维修,随海轮远航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妻子病故后,辞职转至意大利和英国的汽车公司工作,并与兄长及同乡合股创办了“天和堂药店”。

  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祖国危难,南洋青年群情激愤。招募机工要求年龄20岁至40岁,已经39岁的陈昭藻担心落选,将年龄改成34岁。临行前,他买了船票,委托家嫂把年幼的女儿陈达梦送回海南老家由父亲照看,随行还带去了一张儿童床。父女此生再也未能相见。

  1939年3月13日,陈昭藻随第二批207名南侨机工从新加坡启程回国。这一年,3200余名南侨机工告别南洋奔赴国难,他们中,有1800余人再未归来,在滇缅公路沿线为国捐躯。

  20世纪90年代初,几经辗转打听,陈达娅在海南省万宁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姐陈达梦,那时,大姐已年近八旬。她说:“爸爸生前一定是告诉你们要来找我的。”看着这位年龄比自己母亲还大的大姐,陈达娅心如刀绞。她无法说出口的是,父亲一生沉默,作为儿女,他们从未真正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伤痛。

  40年前,陈昭藻烧毁了大部分书信、照片、纪念品,仅留下一本护照和美式军用水壶、煮咖啡的长柄小锅等少许物品。几年前,陈达娅带着那本暗红色封面、印有“英属海峡殖民地出入境合格证”黄色字样的英文护照,来到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这本编号为49359的护照,签发于1939年3月10日,即第二批南侨机工出发前三天。工作人员惊讶地看到,护照上的签发地址是:新加坡,武吉巴梭路43号。那是怡和轩俱乐部,这里作为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总会所在地,是南洋社会抗战救亡运动的中枢。1937年至1943年,各地华侨华人汇入中国的款项,多数来自南洋。其间相关费用,均由南侨筹赈总会负担。

  “这是目前见到的唯一一本写着南侨筹赈总会地址的文物。”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与怡和轩的工作人员急切希望她捐赠这本护照。

  陈达娅婉拒了,她将护照带回国,捐赠给了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这本护照不只属于父亲,它是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集体回国的见证。”陈达娅说,“它凝聚了南洋华侨在抗战中对祖籍国的深情,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浴血的历史。”

  南侨机工带回了先进的磁粉探伤技术

  在缅甸仰光炙热的阳光下,陈达娅按档案指引找到了六十四街,这里曾是陈昭藻等南侨机工暂居之地。

  40摄氏度的高温令人如置身火炉,热气无孔不入,将人紧紧包裹。1939年,陈昭藻回国一周后被派往西南运输处仰光汽车装配厂。那时的仰光,也是这般酷热多雨。他们在一家条件十分简陋的汽车修配厂露天组装汽车。按照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6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汽车。然而,居住在装车厂的机工们,顶着烈日、冒着大雨,在工具匮乏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他们的效率与日俱增:从最初每组每天装配2辆,逐步到4辆,最终达到每天10辆以上。这样的速度和技能,令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但身体极度透支、营养不良、用水困难、空气浑浊,使许多工友染上了疾病,陈昭藻等机工不得不搬到六十四街简陋的小楼租住。

  陈达娅仰望那些小楼,想象着80多年前父亲在夜幕中疲惫而归,“是怎样的信仰,让他们的精神不曾被热浪蒸干”。

  10年前的一天,陈达娅收到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科研人员仲维畅的来信,信中询问南侨机工王文松的信息。两个月后,仲维畅又专程到昆明与陈达娅见面。

  仲维畅是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多年来,他经文献和实地寻访,证实中国的磁粉探伤技术为南侨机工最早引入。这项用于检验汽车零件上肉眼难见的“疲劳裂纹”新技术,英国1923年已应用于生产检测。

  陈达娅感慨万千。她在走访中发现,当时在世的机工,除了王亚六,其他人大多不了解这项技术。当年在大理下关第八修理厂时,王文松曾给他讲解过探伤仪器的使用。

  王文松与陈昭藻同属第二批回国的机工。祖籍海南的他,在新加坡生活10余年,曾是英国摩尼汽车公司的工程师,英文流利,是当地卓有声望的高级技术人才。1939年,他动员10余名机工老乡一同回国,带回了一个装有全套修车工具和探伤仪器的箱子,回国后任西南运输处仰光汽车装配厂副厂长,后撤至云南大理下关,又被派往印度协助盟军工作,1946年因车祸殉职,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

  南侨机工不仅毅然舍家卫国,更凭借精湛技艺化解了运输路上的诸多危机。他们发明了多种实用方法,如长时间下坡时向刹车毂滴水冷却刹车片,搭建汽油桶浮桥和渡船浮桥,使用防滑三角木、视线测量杆,夜间以白布引路、设置强制加水站等,保障了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的畅通运行。

  然而,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后,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技术报国”的南侨机工被遣散,他们有的流落街头,有的被日军活埋。直至1944年,在新加坡爱国华侨侯西反的奔走下,云南华侨互助会成立,部分流离失所的南侨机工得到救助;昆明侨光小学的建立,也让侨童不再失学。

  1946年,在海外华侨的呼吁和各方的帮助下,国民政府开始安排南侨机工分批复员。当时就职于空军第五军粮所的陈昭藻虽然报名复员,却因奉命出差外地,两次错过复员机会。之后军粮所要派遣陈昭藻在内的3名机工随部队前往台湾,陈昭藻却拒绝了,他选择留在大陆,留在云南,与陈达娅的母亲结了婚,生育了3个子女,在林区驾驶汽车运送木材。

  “是父亲带我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5年来,陈达娅出版了《南洋1939》《再会吧,南洋》《南洋,请听我说》3部作品,一字一句,是她穿越时光的寻找,是一次次走近的家国往事,她终于明白,“父亲的沉默不是疏远,而是守护”。她在书中深情写道:“父亲,下辈子还要您做我的父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getone name="zzc/mingzi"/}]
阅读剩余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