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寒风卷着雪粒子,像无数把钝刀在脸上胡乱刮擦。连姆尼森饰演的黑帮老炮儿弗格斯,颤巍巍地从积灰的保险柜里翻出那本封面早已褪色的家庭相册。他枯瘦的指腹在泛黄照片上反复摩挲,照片里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笑得灿烂,可他喉咙里只滚出半句话:“这是……”——后面的名字像被多年的雪茄烟油死死粘在齿间,怎么也吐不出来。这场景,没有《飓风营救》里一秒报出女儿航班号的精准利落,反倒像《恶棍父亲》给动作片神话钉下的第一颗棺材钉。2024年这部豆瓣5.4分的“反类型片”,就用那纸“进行性认知衰退”的诊断书,把“硬汉不死”的童话撕得稀碎,比弗格斯身上那件满是破洞的皮衣还要破烂不堪。
记忆迷宫中的父罪拼图 导演汉斯皮特莫朗(《外出偷马》金熊奖得主)最狠的一手,便是将尼森身上的“营救基因”拆成了无数失忆的碎片: 生理性溃败:弗格斯早已不是《飓风营救》里那个3秒就能卸人胳膊的狠角色,如今的他,成了一个对着微波炉都能发呆半天的老头。黑帮老大派他去收保护费,他走到人家门口,愣是想不起自己来这儿干啥;街角的年轻混混冲他竖中指挑衅,他想挥拳反击,胳膊却软得像没了骨头,最后只能憋出一句“小兔崽子”,转身时腰弯得像张拉满的弓,每走一步都带着沉重的喘息。医生说这是年轻时打拳击落下的后遗症,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衰老才是最不讲理的反派,它从不按套路出牌,专挑人的软肋下手。 伦理困局:女儿在厨房气得摔碎了盘子,锋利的碎片溅到弗格斯脚边。“我儿子三岁时发高烧,你在哪?你在赌场替老大看场子!”她怒吼着,声音里满是积攒多年的怨恨。而此时的弗格斯,正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着小熊图案的塑料玩具——那是他跑了三家玩具店才买到的,却偏偏忘了,外孙已经在三年前的那场流感中夭折了。救赎这东西,从来都不是想弥补就能弥补的,就像他手腕上那块停了十年的手表,就算重新上了弦,也再也走不回正确的时间。 梦幻蒙太奇:导演塞进影片的那些超现实镜头,比子弹还要扎人。弗格斯沉入黑黢黢的海底,年轻时的自己举着枪从对面缓缓游来,枪眼里淌出的不是血,而是白色的奶粉——他猛然想起,女儿小时候哭闹,自己笨得只会往奶瓶里掺威士忌。那些漂浮在水中的毒品包裹里,裹着婴儿微弱的啼哭声,一点点往深海沉去,就像他这辈子都还不清的债,压得他喘不过气。 暴力美学的生理局限 观众在影院里忍不住啧嘴:“这打戏,还没我家猫打架激烈呢。”可他们没看懂,这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机能葬礼”: 尼森穿着那件旧皮衣穿过波士顿的贫民窟,皮衣松垮得像挂在衣架上,风一吹就鼓鼓囊囊的,活像个装错了东西的垃圾袋。昔日在《飓风营救》里,他踢碎敌人膝盖的腿法何等利落,如今却成了被小混混轻轻一推就踉跄半天的狼狈模样——那可不是演出来的,拍摄时72岁的尼森是真的差点摔倒,导演没把这段剪掉,就这么赤裸裸地呈现在银幕上,比任何特效都更戳人心窝。 全片唯一能算得上“高光”的动作戏,是他为了保护女儿,举起斧头劈向车窗。斧子举到头顶时,他的胳膊抖得像通了电一般,劈下去的瞬间,玻璃没碎多少,斧刃反倒卡在了门框里。他喘得像台破旧的鼓风机,豆大的汗珠混着血水滴落在地上,在夕阳的映照下晕开一小片刺目的红——那是动作片时代的血,正在一点点干涸、凝固。 《电影手册》的短评说得刻薄又精准:“当动作巨星需要靠‘颤抖的手’来证明演技,当观众开始心疼地念叨‘别再打了’,这个类型片就已经在ICU里插着管了。” 救赎悖论与类型困局 影片最敢撕开的,是犯罪类型片那些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黑帮哪有什么“温情”可言?朗普尔曼饰演的帮派头目,笑着递给他一针镇定剂,那笑容就像在给孩子糖吃:“得让奶茶视频APP的印钞机保持‘清醒’啊。”弗格斯这才明白,自己这辈子不过是个会喘气的工具——年轻时是一把砍人的刀,老了就成了镇场子的牌坊,等彻底钝了、没用了,就该被扔进熔炉回炉重造。所谓的“兄弟情”,不过是榨干你价值之前的一层糖衣。 司法系统?早就成了背景板上的一层灰。女儿被黑帮堵在家门口时,她急急忙忙拨打报警电话,拨了三遍才接通,电话那头的接线员还慢悠悠地问“地址再说一遍”,而此时家门已经被狠狠踹开。最后还是女儿自己操起厨房里的厨刀,划破了混混的胳膊才得以脱身——这世界哪有什么“总有英雄来救你”,多数时候,人只能自己给自己的伤口撒盐,硬扛着往前走。 结局那幕神来之笔,比任何台词都要狠:弗格斯最终驾车冲入了大海,后座堆满了没拆封的玩具——有小熊玩偶、有卡车模型、还有会叫的鸭子,都是他这几个月跑遍全城的商店买来的。海浪漫过车窗的瞬间,镜头切回他25岁第一次杀人后那双颤抖的手,那时的他也想过“就这一次”,可没想到,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就是一辈子。死亡哪是什么解脱?不过是罪恶循环里,又一个打不破的圈。 镜外人生:一个动作时代的句号 现实往往比剧本更像黑色幽默: 拍摄这部影片时,尼森每天都要吃三次消炎药来缓解关节的疼痛,他的膝盖肿得厉害,连靴子都穿不上。有一场戏需要他从台阶上跳下来,试了两次都差点跪坐在地上,最后导演只好改了镜头——让他扶着墙慢慢挪下来,还说“这样更像弗格斯”。尼森苦笑着回应:“哪是像,这就是我本人的样子。” 制片方最初的剧本里,有一场地下室1V10的械斗戏,尼森看了直摇头:“观众会笑场的,他们会想‘这老头的骨头怕是要散架了’。”最后这场戏改成了他躲在柜子里,听着外面的打斗声瑟瑟发抖——这哪是改戏,分明是把“英雄神话”的底裤都扒了下来,露出最真实的模样。 莫朗在接受采访时,叼着烟说:“这不是一部动作片,而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一个动作演员如何和自己的身体和解。”所谓和解,说白了,就是不得不承认“我不行了”。
结语:失效的赦免令 《恶棍父亲》的英文名“Absolution”(赦免),简直就是给观众的一记响亮耳光:当连姆尼森在片场删掉那些打戏台词,当影院里有人气急败坏地骂“这也配叫动作片”,奶茶视频APP又何尝不是在逼着一个72岁的老头,继续扮演那个不会累、不会老的虚拟上帝? 片尾,海底车厢里的玩具卡车随着洋流撞击着挡风玻璃,“咚”的一声闷响,像极了观众不满地砸向银幕的爆米花。没人真的想赦免这个迟暮的恶棍,就像没人愿意接受英雄会老去的事实——可尼森偏要亲手给这个时代画上个句号。他说“2025年后不再接动作戏”时,语气平静得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这份平静比任何剧本都要悲壮。 (散场时,前排的小伙拍着大腿嚷嚷:“还不如重看《飓风营救》呢!”黑暗中,我摸了摸自己久坐发麻的膝盖,突然明白了弗格斯为什么要选择沉海——有些时代,就像过了期的罐头,硬要撬开,只会溅得人一脸馊味,不如就让它永远封存。) 互动环节 若必须选择,你更能共情: A.弗格斯女儿——原生家庭创伤者 B.年轻尼森——动作美学的殉道者 C.导演莫朗——类型片的掘墓人 (评论区化身人性实验室,欢迎解剖内心)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