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作物中存在由一种感病基因介导的根肿病隐性广谱抗性及其作用机制,这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广谱抗性改良和高效持久防控提供了关键基因、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立江介绍,根肿病是由原生动物病原根肿菌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共性、重大、毁灭性土传病害,被称为十字花科作物“癌症”。发掘和利用抗根肿病基因资源进行抗病育种是控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根肿病抗源单一、抗病位点或基因抗谱狭窄、抗病育种周期长、抗病品种抗性丧失快,根肿病高效持久防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通过多年攻关,科研人员在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作物中鉴定出协助根肿菌侵染的“真凶”——感病基因GSL5。该基因被根肿菌效应蛋白劫持和利用,从而关闭抗病通路促进根肿菌侵染。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多个作物中敲除该基因,植物可响应根肿菌侵染而重启被关闭的抗病通路,从而创制出对根肿菌不同生理小种具有广谱高抗或免疫的油菜、白菜、甘蓝等作物新种质。田间试验表明,敲除这一基因对油菜生长发育和油菜籽产量无影响。
据悉,该项成果是十字花科作物感病基因鉴定与利用方面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打破了目前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作物主要通过种间(内)杂交进行根肿病抗病育种的传统思路,开辟了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抗性改良生物育种新途径,实现了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广谱抗性改良和高效持久防控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保障我国优异基因和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