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e3/9a8a1/9fec7.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巴丽娜·索科洛娃:这附近每一公里都有一块纪念碑,记录着圣彼得堡不能忘却的惨烈历史 -村酒野蔬网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村酒野蔬网

巴丽娜·索科洛娃:这附近每一公里都有一块纪念碑,记录着圣彼得堡不能忘却的惨烈历史

来源:村酒野蔬网-工人日报
2025-09-07 14:44:58

8月底至9月初,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九三阅兵”等重大活动接连登场,外国领导、国际友人纷纷访华,全国上下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俄罗斯姑娘巴丽娜·索科洛娃,是一位独特的“中俄文化共生者”,在中国长大,能说一口流利天津话。巴丽娜自幼与中国孩子一同读书成长,拥有几乎与中国同龄人无异的成长轨迹,同时又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俄罗斯家庭与文化根基。这种双重身份让她既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与人情,也从未远离故土圣彼得堡的精神血脉。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巴丽娜跟网分享了她在两种文化之间成长的独特体验,也以圣彼得堡人的身份,回溯了这座城市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惨烈而坚韧的岁月。

对话中,这位南开大学俄罗斯籍留学生从家族亲历者的真实故事出发,谈及战争带来的深刻创伤,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整座城市的身份认同与民族尊严。

【对话/网 郑乐欢】

网:巴丽娜你好,可以简单讲讲你的成长经历吗?

巴丽娜:我小时候是跟父母一起来到天津的。最初是爸爸受天津音乐学院的邀请来担任教授,一年后,我和妈妈也过来了。我妈妈之前也是天津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我的成长环境基本上和普通中国孩子一样——从两岁半上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在天津完成的,而且都是普通的学校,不是国际学校。周围都是中国小孩,甚至很多是天津本地的孩子。所以我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顶着一张外国人的脸,混在中国小朋友的圈子里”。

网: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这是否给你带来了一些独特视角,或者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巴丽娜:我觉得中俄双文化的背景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在家或回俄罗斯时,我能更直接地接触俄罗斯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在中国,不管是上学还是出去玩,我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说独特视角,可能更多是能把在两个国家的见闻分享给朋友,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对方。其实都是一些生活细节——人情往来、习俗、沟通方式、生活习惯等等。真正特别“独特”的倒没有,这些差异都藏在日常之中。

小时候最常被问到的是,一个外国小姑娘在中国学校读书会不会显得很突兀。因为全班就我一个外国人,非常显眼。这种显眼有时是好事,有时也不是。所以有时候,我也会疑惑“我是不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这种想法倒没有严重困扰我,但确实存在。

来自圣彼得堡的南开大学研究生巴丽娜

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天津的圣彼得堡人,对这座城市一定有独属于你的那份城市记忆,能否谈谈?

巴丽娜:因为我在天津待的时间更长,可能感受更深一些。圣彼得堡的母亲河是涅瓦河,天津是海河。我有时在海河边散步,就会想起圣彼得堡。

另外,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从小看着南开“长大”的。

我小时候每个周末都去南开大学补俄语,这是真事。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俄罗斯人为什么还要学俄语?其实就像中国人学语文一样。但我父母觉得他们自己教可能不够权威,或者孩子在家里上课容易不专心,不如送到外面去学。所以当时就请了一位俄罗斯外教,在南开大学补习俄语。

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可能因为在中国生活久了,社交圈也比较固定,导致我有时会忽略俄罗斯那边的环境。我在俄罗斯的朋友比较少,只有亲戚。偶尔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融入当地年轻人的圈子,了解他们从哪里获取信息、对什么感兴趣。

比如在中国,我能跟上大家的节奏,懂一些网络梗;但如果把我放到现在的俄罗斯圈子里,可能沟通上反而会有障碍——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话题和思维方式接不上。

网:这种状态会不会让你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惑?

巴丽娜:确实会有。这几年我越来越常思考这个问题:我到底属于哪里?是俄罗斯,还是中国?比如在天津待久了,我也会想回家。但这种“恋家”情绪又有点矛盾,每次回到俄罗斯,反而觉得自己像短暂旅居,去哪都要开导航,言行举止也表示出那种典型的“中式礼仪”,总觉得自己跟周围不太一样。

但每次跟我妈聊起这个,她都会说,你在中国待了那么久,俄语还保持得这么好,让她很惊讶。因为她有些朋友移民到其他国家之后,孩子已经完全不说俄语了,比如在奥地利就只说德语,俄语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这种双重身份的状态,我觉得还需要继续摸索。如果我在俄罗斯长住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更适应。其实每年暑假回来,我都会逐渐习惯这边的生活。

圣彼得堡 涅瓦河

网:你之前提到希望投身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最前沿,自己也愿意成为两国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计划?

巴丽娜: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想发挥自己中俄双语和两国文化背景的优势,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国家。

我希望中俄之间能够加强青年交流。因为我家里有个妹妹,多少会接触到这方面的事情。我觉得国家之间加强青年交流特别重要,不仅能互相了解文化,还能促进彼此的学习和借鉴。文化的交流需要亲身去体验,所以我希望看到更多像冬令营、夏令营这样的中小学交流项目,让年轻人真正来到中国,感受这里的文化。

我妹妹正在学中文,她有点拘谨,知道可以跟我用俄语交流就不会跟我说中文。但如果她真正来到中国,她没有选择,只能努力用中文表达,这对她学习语言和文化会更有帮助。我也很想带她看看书本里提过的地方,比如故宫、天安门,让她从现实中而不仅是理论中感受中国。

我觉得如果真的想培养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国家语言或文化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她来这个国家亲身体验,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当然还有社交媒体,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计划。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网络上都可能会看到一些好的内容,但也会接触到一些虚假的、甚至抹黑中国、俄罗斯的信息。有些内容根本不符合中国或俄罗斯的实际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去解开误会。

责任编辑:村酒野蔬网

媒体矩阵


  • 客户端

  • 微信号

  • 微博号

  • 抖音号

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村酒野蔬网微信


村酒野蔬网微博


村酒野蔬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站地图